文 / 陈点点

「杀,杀,杀!」过万名观众的加油助威声响彻厦门的凤凰体育馆。在这里,中国羽毛球队战胜韩国,夺得了2025苏迪曼杯的桂冠。这是中国队第14次拿到羽坛的最高荣耀,也是作为东道主的厦门,第一次承办世界羽联的最高规格赛事。

从4月26日到5月4日这短短9天时间里,相隔仅有数百米的厦门白鹭体育场和凤凰体育馆,先后举办了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和世界羽联苏迪曼杯。整个五一假期,厦门成为了体育氛围异常浓厚的城市,以观赛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行为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力。


相比起有着悠久历史的钻石联赛和苏杯,赛事的承办方厦门体育集团,却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行业公司。

在2014年46号文件发布后,全国各个城市兴建场馆、引进赛事,逐步加大了在体育产业、体育事业方面的投入。而通过一家国有的、市场化运营的公司来帮助城市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体育相关的服务和产品,由此盘活以大型体育场馆为首的资产,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8年,厦门体育集团成立,开启了中国新一线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尝试。过去的7年里,在厦门市委市政府、厦门市体育局和相关市直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厦门体育集团让体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注脚。而除了刚刚过去的钻石联赛和苏迪曼杯之外,厦门这片体育的「试验田」还收获了怎样的果实?通过走访与亲历,我们似乎找到了鹭岛体育产业发展的脉络。


赛事产业,从「流量入口」到「产业杠杆」

「不好意思,我们这款A萌昨天就卖断货了,估计今天下午能补上。」苏杯赛场内纪念品商店的服务人员对两位寻找爆款吉祥物娃娃的球迷说道。首个比赛日,中国羽毛球队小组赛对阵阿尔及利亚完成本届赛事的首秀,到场的球迷在观赛的同时,消费赛事衍生品的意愿十足。


2年前,当厦门成功拿到2025年苏迪曼杯的承办权时,厦门体育集团的决策层就笃定了这一国际赛事IP的影响力将带来可观的收益。在他们看来,体育赛事不仅是流量入口,也是撬动城市产业升级的杠杆。

事实也的确如此。过去的7年里,厦门先后承办了奥运女足预选赛、CBA全明星周末、男足世预赛等短周期赛事,也与世界田联达成了钻石联赛落地10年的长约。

根据氪体的了解,厦门体育集团在引进赛事方面,固然需要算经济账,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对于城市整体发展、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促进作用。算大账、算长期账,是深耕体育产业的必修课。

2023年,钻石联赛首次亮相厦门,3万观众涌入白鹭体育场,单场赛事带动综合消费破亿元。据厦门市文旅局数据,2023年钻石联赛期间,厦门高星级酒店入住率提升30%,餐饮消费增长25%,周边商业体客流量翻倍。

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氪体表示,在承办过各类体育大赛后,他们发现只要坚持引进、举办有IP影响力的顶级赛事,那么其经济乘数效应远超预期。一场国际赛事带来的远不仅是票房收入,更是城市服务业的全面提升,而这样的提升,又能够反哺未来的赛事经济。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在中国落地、扎根,赛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宏观大账,并不难算。但想要让头部赛事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微观层面出发,便是复杂且精进的运营能力。


赛事的本质——品牌与服务

见到集团赛事团队之时,他们正在苏杯的赛事指挥中心忙碌。对讲机里的通话内容,涵盖了大到赞助商客户的权益实现、赛场体育展示的呈现;小到观众动线的安排、票证的管理。对于厦门体育集团的赛事团队而言,赛期里用正常速度吃完一餐饭,都略显奢侈。

根据氪体掌握的信息,目前厦门体育集团的赛事团队规模为30多人,涵盖赛事运营、市场推广、商业开发、票务合作等领域。每到大赛期间,这一团队就会与相关的合作方、供应商对接,一起保障赛事的顺利举办。

对于从零开始摸索赛事工作的集团而言,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并不轻松。赛事团队向氪体表示,每次办赛对团队都是一种历练。目前大型赛事在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缺乏经验。

优质的赛事服务,往往需要统筹赛事以外包括安保、医疗、交通、外事、接待、宣传、志愿者、大型活动等等方面的工作,而这意味着赛事团队需要横跨多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而因为此前没有成熟的联动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导致赛事团队在内部沟通和外部协调方面往往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为解决各类突发状况而不得不疲于奔命。

与此同时,因为缺乏国际大型羽毛球比赛的办赛经验,在漫长的筹备期中,赛事团队不得不边学边干。虽然团队此前已经举办过各类大赛,积攒起了不少的经验,但每次承办新赛事IP,总会迎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以苏杯为例,本届赛事是厦门体育集团乃至厦门首次举办持续8天的国际顶级赛事,从传统的「地方承办方」转变为一届大赛的全流程主导者,赛事团队需要在竞赛组织、场馆运行、商务谈判、票务售卖、档口售卖、嘉年华筹划、宣传推广、后勤保障等方面都亲力亲为,且保证所有项目都符合世界羽联的标准。

基于此,一方面集团赛事公司采用项目责任制、轮岗制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团队的大多数人员都能够对赛事的运营有全局的视野和意识,快速有效地成为赛期的即战力。另一方面,集团也在尝试尽可能地引入专业的合作伙伴、公司,用最小的投入补充能力短板,降低试错成本。

通过这些并不为人所知的试错、学习和举措,集团正在逐渐完善其赛事能力。根据氪体的了解,目前厦门体育集团在把赛事办好的基础上,能够逐渐延伸产业链,最终形成「赛事+」的业务模式。


打造自主IP,难而正确的选择

当厦门体育集团依靠引入高水平赛事为城市的体育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时,全国各地的城市也都在进行优质体育IP的「军备竞赛」。那么如何让赛事产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且作为运营方的当地体育集团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成为了新的课题。

据悉,厦门体育集团的发展版图中,国际赛事引进与本土IP培育始终是并行的两条主线。如果说前者是打开城市知名度的「钥匙」,后者则是扎根城市基因的「根基」。厦门铁人三项公开赛、厦门环东半程马拉松、厦门越野赛byUTMB等参与型赛事,都是集团所着重打造的品牌赛事。

「在集团入局赛事产业时,我们就笃定要在引入国际性赛事的同时,要做好自主赛事的发展和创新,把最核心的竞争力留给我们自己」,集团负责人告诉氪体。而环东半程马拉松的诞生,正是这一理念的缩影。赛道从滨海步道延伸至闽南古厝群,终点设在同安湾沙滩,既展现自然风光,又融入文化元素。

在环东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上,全国各地的跑者们首次感受到「山海运动」的震撼——赛道从滨海步道延伸至闽南古厝群,终点设在同安湾的金色沙滩。这场创办仅三年的赛事,2024年吸引了2.5万名跑者,其中海外选手占比达15%,衍生出的「环东浪漫线」旅游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引进国际赛事是「借船出海」,但自主IP才是真正的「造船工程。」


当然,在赛事IP打造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成熟品牌的影响力和专业性,加快IP的成长速度。

2020年,集团首次在同安湾尝试举办厦门铁人三项公开赛,2022-2023年,赛事逐步升级为全国锦标赛和铁人三项亚洲杯赛,但因为是奥运标准距离赛事,参赛人数始终未能破千。

2024年,团队引入国际专业机构优化路线规划,并与Challenge Family品牌达成合作,升级为「Challenge Xiamen」赛事,扩展了113公里组别。调整后的赛道避开交通拥堵路段,增设海上游泳观测点,参赛体验显著提升。2024年,赛事吸引国内外选手超1500人,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增长30%。


另一方面,体育集团需要认识到的是本土IP的培育离不开对城市资源的深度挖掘。厦门越野赛by UTMB的赛道设计,串联起北辰山、云顶山、德安古堡、溪东水库等地标,形成「移步换景」的沉浸式越野动线。这种「体育+文旅」的融合模式,不仅吸引越野爱好者,也催生了徒步旅游、文化体验等衍生消费。

自主IP的培育,是一条需要耐心与定力的长路。「赛事品牌的建设没有捷径,它考验的是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本质的坚持。」从环东半马到厦门越野赛,厦门体育集团正用务实的态度证明本土IP的成长,既需要借势国际经验,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运营深耕。


场馆与职业体育,扎根本土的长期主义

自成立以来,在厦门体育集团的发展版图中,场馆运营与职业体育始终被视为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领域。集团创立之初,就强调体育产业的本质是服务民生,不能只看短期收益,更要算长远的社会账。这一理念贯穿在场馆改造、俱乐部运营的每个细节中。

自体育集团接手厦门的15个大中型场馆以来,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体育空间内,年接待人次超过80万。2024年,集团的场馆利用率提升至75%,较三年前增长40%。

「我们把场馆变成市民的体育会客厅,这才是国有资产的真正价值。」体育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运营思路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体育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职业体育的探索同样需要耐心。WCBA白鹭女篮俱乐部成立初期,场均观众不足500人,市场反响冷淡。集团俱乐部业务负责人坦言,整体看来,职业女篮赛事的关注度较低,需要比较长的培育周期。而WCBA俱乐部又同时承载着福建省2025全运会人才培养的任务。

基于此,WCBA俱乐部采用「低能耗」的运营模式,在政府补贴、集团支持和少量的商业化收入的加持下,一个赛季的亏损能够控制在200万以内,这对于其它动辄投入达几千万的俱乐部而言,已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集团长期看好女子职业篮球在中国的发展,在篮协和深篮体育收取WCBA俱乐部准入费用之前入局职业体育,也是体育产业长期布局的战略。


未来,白鹭女篮将开始尝试免门票观赛,号召更多的本地居民前来,由此逐渐培育本土体育市场和文化。据了解,白鹭女篮的场均观众已经增至千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既看球赛也体验文化。「职业体育不能只靠输血,也需要尽可能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是厦门体育集团在该细分领域的认识和发展方向。

另一个需要长期深耕的领域是厦门的水上运动资源。

据了解,厦门体育集团依托得天独厚的海域资源,在帆船及水上运动方面开始了布局。2024年,中国家庭帆船赛厦门站吸引了38组家庭、近百名选手参与,赛事以「人海和谐」为主题,成为2024东亚海大会配套活动之一。

厦门已连续三年承办该赛事,累计吸引近百个家庭参与,带动帆船运动成为大众休闲新选择。2025年全国帆船冠军赛在环东浪漫线举办,来自全国18个城市的313名选手参赛,创下规模纪录,其中三分之二选手来自社会俱乐部,展现了青少年帆船运动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集团还联合海南宁生旅游集团打造厦门滨海水运动度假区,引入摩托艇、尾波冲浪等十余种水上项目,形成「水上+陆地+空中」三栖体验,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根据氪体所了解到的信息,未来集团将围绕环东海域建设国际海上运动训练中心,持续为专业选手和爱好者提供优质训练基地,助力厦门成为全国水上运动标杆城市。

从场馆到职业俱乐部,从陆地到海洋,厦门体育集团的每一步都贴着「本土」标签。没有盲目复制他城模式,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需耐心的道路——把钢筋水泥的场馆变成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空间,让职业体育承载城市的文化记忆,用水上运动激活海洋基因。

「体育产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持续的深耕。」在这座海岛之城,体育产业长期主义的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