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何煦阳 报道

在2024财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车企集体面临盈利下滑压力,被迫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丰田以48.03万亿日元营收(同比增长6.5%)和4.77万亿日元净利润(同比微降3.6%),稳坐全球车企利润榜首。但亮眼数据背后,日本本土市场营业利润减少3275亿日元、中国市场缩水1148亿日元、北美市场暴跌4205亿日元的隐忧已现。

本田的财报则暴露出更深的危机:21.69万亿日元营收虽同比增长6.2%,但净利润同比骤降24.5%至8358.4亿日元,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更是同比暴跌87%。

日产则以6709亿日元净亏损(同比下滑257.3%)创历史第三大年度亏损。

曾经,日系车凭借可靠耐用、省油经济等优势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汽车市场迈向电动化时代,日系车企却未能及时跟上步伐,几乎要错过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机。

在营利和销量双双下滑的压力下,日系车企三强不得不加快拥抱中国先进的电气和智能技术,纷纷推出全新电动车型。例如,广汽丰田推出铂智3X,声称是“行业10万级最安全电动车”;本田推出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展示其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决心;日产则放下身段,将N7的售价定在11.99 万~ 14.99 万元,试图借此实现翻身。

尽管日系三强已吹响反攻的号角,但他们的“大象转身”速度仍需进一步加快。

在一片对日系车企的质疑声中,丰田称得上“安稳着陆”。

财报显示,2024财年丰田营业利润为 4.79 万亿日元,同比下降 10.4%;净利润 为4.77 万亿日元,同比下滑 3.6%。不过,其全年营收达到48.03 万亿日元,较上一财年的45.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 6.5%,稳居全球车企龙头。


对于营收增长但营业利润下滑的情况,丰田解释称,过去一财年,其在广汽丰田、一汽丰田等合资公司的营业利润承压明显,中国市场营业利润缩水1148亿日元;日本本土市场营业利润减少了3275亿日元;北美市场营业利润因关税政策暴跌4205亿日元。

本田同样实现了全年营收增长,达到21.6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2%。但其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却出现大幅下滑,营业利润为1.21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2.2%;净利润为8358.4亿日元,同比下降24.5%。

本田汽车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表示:“各国关税政策对我们业务的影响非常大,而且经常进行修订,因此很难制定前景。”今年5月3日,本田加拿大公司宣布推迟其在安省投资高达 150 亿加元的电动车超级项目,并计划逐步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美国是本田汽车最大的市场,2024年本田汽车在美国销售140万辆车,其中近40%从日本出口。

本田预计,来自不同国家的关税将对新一财年的营业利润造成6500亿日元的打击,其中关税对成品车的进出口影响约为55万辆,利润影响约为3000亿日元。该公司还预计通过努力能抵消约2000亿日元的关税。

相比之下,日产的处境则更为艰难。财报显示,2024财年日产的营业收入降至12.63万亿日元,同比下滑0.4%;营业利润仅为698亿日元,同比下滑88%;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下滑幅度达257.3%,创历史第三大年度亏损。

在2024财年,日产中国区销量约为69.7万辆,而在2021年,日产中国区年销量超过113万辆;美国市场也因缺乏混合动力车型和产品线老化表现不佳。去年11月,日产汽车有高管透露,“公司账上的现金仅供支撑生产线12个月。”

糟糕的业绩表现迫使日产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

日产曾试图与本田合作。去年12月23日,日产与本田签署谅解备忘录,正式开启合并谈判,若合并后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但该合并计划于今年2月5日宣告破产,原因是本田提出将日产收购为100%全资子公司,此举遭到日产汽车内部强烈反对。

在5月13日的业绩问答会上,日产汽车宣布进一步裁员约 1.1 万人,预计整体裁员规模将达到约2万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5%,涵盖制造、销售、一般及行政管理和研发部门的直接、间接岗位与合同岗位。同时,日产计划关闭7个工厂,包括墨西哥工厂、阿根廷工厂、泰国工厂、印度工厂等。

裁员和关厂的目的在于“止血”。根据日产汽车5月13日公布的重组计划,目标在2024财年实际成本基础上,节省5000亿日元固定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削减目标为2500亿日元。日产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到下一财年能实现汽车业务营业利润和自由现金流转正。

在过去几年,日系车企并未热衷于追逐纯电动车,而是坚持多条技术路线并行,这一策略被视作新能源转型中的“保守派”。

丰田汽车公司首席技术官中岛裕树曾表示:“自1997年推出普瑞斯以来,丰田认为HEV(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随着电池的发展和能源状况的变化,BEV(纯电动汽车)应运而生。我认为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的P不是Plug-in(插入的),而是Practical(实用的)。丰田将根据每个地区的能源状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基于该理念,在2024财年,丰田全球销量合计1027.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46.2%,分为四部分:HEV占总销量43.2%;PHEV占总销量1.6%;FCEV(氢能源)销量1000辆;BEV占总销量1.4%,同比仅增长2.8万辆,这也显示出丰田在纯电动车领域并不积极。

日产则一直在“维持现状”的策略中徘徊,转型步伐较慢,技术路线摇摆不定。日产在2021年就提出“日产2030愿景”,扩大对电动化的投入,努力提升纯电车型的数量,但至今真正落地的电动化产品仍屈指可数。

如今,深刻感受到新能源电动汽车所带来压力的日系车企,纷纷投身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市场。

丰田宣称,在2024财年中,丰田在电池/氢能/软件领域投资了7450亿日元,今年3月,广汽丰田推出智能电动车铂智3X,并将于今年6月由一汽丰田推出纯电轿跑中型SUV bZ5。

丰田还与本田等四家日本车企联合宣布,未来5年内投资1500亿泰铢用于在泰国生产电动汽车。丰田公司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前田雅彦表示:“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泰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我们需要完全进入追赶模式。”

本田方面,本田中国部长五十岚表示,到2035年,本田在中国销售的车型纯电动车占比将达到100%。本田计划在2030财年前投入约10万亿日元的资源,大力推进电动化转型。根据「创未来2030」战略规划,东风本田计划到2030年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车型,并建成全新的新能源工厂。

日产目前在中国市场推出了2款纯电车型,分别为艾睿雅和N7。此外,日产正在加速固态电池研发,试图以差异化技术突围,但其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

新能源转型压力是日系车企必须面对的难题,丰田、本田和日产都面临着背水一战的局面。

在这场电动化生死局中,日系车企能否复制当年"精益生产"的奇迹,在智能化领域实现"后发制人",2025年的市场表现将给出决定性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