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十二月自己有幸到四川资阳学习新能源火车FXN3B,从广州到成都一千五百多公里,乘坐高铁一个白天到达,经过一个星期紧张的学习,对中国火车创新运用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耳目一新,环保节能,开了眼界。这些年学习养成个习惯,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查询红色教育基地,这次是离成都不远的泸定县,这是因九十年前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而扬名天下,更因课本中毛主席《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深植人心。
离开四川前,坐城际列车夜晚到了雅安,清早八点坐班车到泸定县,有雾,天灰蒙蒙的,自己像去看望一个久未谋面的老熟人,兴奋热情;八人座的班车有六人,一上车就探试问道“你是泸定的吗”,想搜索出关于泸定桥的信息,还真是失望;两个人是电信公司维修设备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个中年汉子说他是到泸定县修桥的,另两个中年女子一上车就昏昏欲睡,始终未睁开眼。望着车窗外,这是什么江呀!这是什么山呀!赶路的汽车司机没功夫搭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连续穿越隧道,细细的汽车报警声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刺耳起来,隧道里又是弯道又是坡道,看着手机上的百度地图,已到达泸定县城区域范围了,车窗外还是只有隧道里的灯光,司机似乎放松了赶路的心情,解释说隧道限速八十,车速超过七十五,所以一直在报警提示。出了隧道豁然开朗,看到了阳光,群峰间撑顶起的蓝天,蔚蓝天空中涂抹着淡淡白云;山上植被灌木的颜色、种类、大小,与进隧道之前看到的明显不同,枯黄中夹着绿色,小了,疏了,矮了;班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下,山腰上红色的几个大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中国红军长征文化走廊”;山谷脚下的有一滩碧绿的水,忽地又从眼皮底下消失;间或穿过几条短隧道,眨眼间,人好似从天而降,终于看到房子了,班车魔幻般行驶在泸定县城的马路上了,有哗哗水声,脑里有了强烈的方位信号,右手边隔着房子应该就是大渡河,左手边居民房子之间有一块错落阶梯的广场,晨练的人们在休息还未散去,“泸定铁索桥到了!”,这个老熟人来得也太快、太突然、太直接了吧。
下车已快十点钟,一百公里车程近两个小时,站在泸定县马路边,四面环山,仰头向西,山谷对面山坡上撒着阳光,向东却面壁山坡看不到太阳;整个县城依山而建、沿河而建,此时被山的影子斜盖着,向南边的山谷交错开了个口,向北被层层群山严实围堵着。眼前,“泸定桥”三个烫金的繁体字嵌在牌坊上面,这个古色古香、有着异域风情的建筑桥头堡,很多人在影视作品早已熟悉了;白玉石的碑文对三百多年前修建的铁索桥做了说明,它曾是川藏交通要道和军事要津,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现在全然是文物景点。
此刻,并没有急着上桥,沿着岸堤建筑的走廊远观泸定铁链桥,岸堤是混凝土浇灌的,三、四层楼高,沿着河道铺展开而去;虽现在是十二月的枯水期,但给予县城激情的还是河水,看上去碧绿碧绿的,相互推挤着、拍打着、簇拥着、回旋着,浅处可看到水底,冲刷岸边的石头;深处似流动的玉带,载着流逝的变幻的岁月;远远望去,铁索桥、河水、两岸建筑混为一体,只是桥上有了行人,和东、西两岸隆起的桥墩才意识到桥的存在。
进入桥头堡内,泸定桥的铁索机构被地面的木板严实盖住,左右两边铸铁的将军柱和砌起石墩,支撑起两侧四根扶手链,并可调节上下两根扶手链之间的高度差;铁链上的锈迹、光滑的石头无声地见证着岁月变迁,透过桥堡入口,十三根铁索延伸到对岸,桥面上铺着的木板条,整个铁索桥身已被安全网护着,走在桥的木板上有一点儿晃,脚下是悬空的,直视流动的河水,让人有点眩晕。
桥上,有个背对桥头堡小伙正在直播,他一手扶着铁索,一手举着手机,面对手机屏,他不吐不快的语速,燃烧着激情的岁月: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央红军来到下游百公里外石棉县的安顺场,河水早已猛涨,红一师一团强渡大渡河,占领渡口,产生了十八勇士,但只有一只小船;强大的敌军尾随而来,在毛泽东、党中央指示下,分左、右路军夹河而上奔袭泸定铁索桥;左路军红二师四团沿河而上,翻山越岭,击溃阻敌,昼夜冒雨飞驰二百四十里纪录,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二十八日接令出发,二十九日早上九点到达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对岸,做了充分准备,下午十六点正式发起攻击,在历史瞬间雕刻出了二十二勇士,背着马刀,揣着手榴弹,手里拿着枪、木板,匍匐在光溜的铁索上从对岸攻击过来,夺桥、清理整个县城的顽敌,两个钟头结束了战斗;到了深夜两点,红军总参、先遣司令员刘伯承率领着右路军,沿大渡河的另一侧也赶到了泸定县城,在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陪同下,刘伯承提着马灯在一百米的桥上走过来、走过去,口里念念有词,大渡桥,终于把你拿下了、终于拿下你了,话里反映出红军主力在安顺场几天、渡不了河的压力有多大;甚至毛主席嘱咐他说,若两军不能回合,要在四川搞出个局面来。长征过程中,毛泽东共写了五首诗词,《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最困难时候,看不到他个人的愁绪,字里行间始终昂扬向上信念,《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悲天悯人情怀,《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此,向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们推荐这本《毛泽东诗词》.......。
过了桥,到了县城河对岸的山脚边,路较窄,山势陡峭;路边告示,前边有塌方,注意滚落的石头,沿山脚的路是红军从安顺场到泸定行军路线示意雕塑园;沿河往下游走,河床变宽了点,裸露出大大小小的石头,河道拐了个直角大弯,一座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河两岸,河中有两桥墩,看上去普通实用,桥上县城里的汽车、行人穿梭来往,桥口右侧正对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花岗岩制作的沿河休闲走廊,气派、现代,离河水面很高,竟然有人在垂钓。
“上游修了水电站,钓过十多斤的呢!你们是坐汽车来的吧!”。“以后可坐高铁来了,瞧!那就是高铁大桥。”哦!怪不得,怪不得。在看古迹铁索桥时,总觉得有点压抑,山顶上在修的桥有点抢风头,心里觉得破坏了文物的风景,想回避,视而不见,但明晃晃在头顶上,这太霸道了。垂钓者的介绍,抬头再细致眺望,两山上傲耸的桥墩,已经连接好的两根大钢缆悬在空中,红色的桥身已有雏形,它们有着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烙印,突然觉得,这高铁大桥是太霸气。泸定高铁大桥,它是在建的一千八百多公里川藏高铁的一个点、一个组成部分;川藏高铁穿越了横断山脉,连接着四川盆地和世界屋脊,险,难,被尊称为高原地铁;成都到拉萨的高铁通车,必定涌现出无数筑路英雄,必定谱写出川藏铁路精神,必将创造出世界奇迹。
几个钟头,游遍泸定县城,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约好以后再来。坐在回程班车副驾驶位置上,司机着简朴的藏装服饰,话不多,但不失热情,“这是二郎山,前面是二郎山隧道!”。“哦.......二郎山!这是二郎山!”,又是一个陌生的老朋友,班车播放着泽旺多吉新编的《二郎山》,乘着歌声,浮现出长征路上一座座丰碑,和一群群人物雕像。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哪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筑路人,铁打的汉,
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高铁修到西藏!
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起早晚睡情绪高,各个有梦想;
开山运土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那个立功劳;
二呀么二郎山,满山那红旗飘,高铁通了车,
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富源,人民享安康。
前藏那和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
森林草原哪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
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
帐篷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侵略者敢侵犯,把它呀消灭光!”
供稿人:周文浩(广州铁路机务段)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