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之战,晋灭吴前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
此战堪称是羊祜与陆抗之间的巅峰之战。因率三万吴军彻底将羊祜所率的八万晋军彻底击溃,陆抗一战成名得以进入武庙。
羊祜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是晋灭吴之战的主要倡导者和总策划师。
羊祜在任时曾提出了伐吴的整体计划。他认为吴军兵力少而长江战线长,所以晋军应该发挥规模优势,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对吴军形成包围之势。最终水陆并进一举扫平东吴。
并且羊祜还十分清晰地规划出每条路线:率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兗并向秣陵,多点打击,让吴军防不胜防最后全盘崩溃。
羊祜的计划全部被司马炎所采纳,在其去世后由杜预负责实施,灭掉了东吴。
在西陵之战中,羊祜同样是在秭归、西陵、江陵三地多点开花,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其东边牵制吴军主力,西边沿江而下进攻的策略,和后来的晋灭吴之战如出一辙。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陆抗以一己之力为东吴续命了八年。
羊祜堪称完美的战略,怎么会遭遇惨败?从羊祜战略中,陆抗究竟找到了什么重大BUG,并以此一举将羊祜击败?
羊祜为何功败垂成?
晋军分三路进攻:荆州刺史杨肇率军去西陵接应背叛东吴的步阐,车骑将军羊祜进攻陆抗在江陵的驻地,巴东监军徐胤带着扩建后的水军沿江而下向秭归方向进攻。
这一进攻方案,意图就在于要从东西两面佯攻,以分散陆抗的兵力,牵制其主力,让其首尾难顾,从而给杨肇留机会率军救出步阐。
这一战略的关键就在于晋军利用优势兵力实施多点进攻,吴军很难准确判定其进攻重点在哪里。
因为晋军有八万人,而吴军只有三万人。
以三万对八万,正常来说,仅仅能够防守而已,能保住一个地方就算不错了。
这是一个两难之局:
要是陆抗重点救西陵,那么江陵一丢,西陵的守军就将被截断后路,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要是陆抗重点救江陵,虽然吴军再无后顾之忧,但很可能秭归和西陵就保不住,长江中上游防务全线崩溃。
此外晋军顺江而下进攻秭归,试图水陆并进形成平推之势。
也就是说三路大军都直指东吴要害之处。
就在陆抗苦思如何布置防御重点时。
羊祜率先明牌了:他带领五万人进攻江陵。
这一步就很致命了。
假如羊祜将五万人投入到西陵方向去,那么双方还能在西陵来一场决战。当然既然是正面硬刚,那么无论是晋军还是吴军都必定会损失惨重。
现在羊祜将五万人摆到江陵,就等于截断了吴军由西陵到江陵的退路。被断了退路将面临被前后夹击包饺子的风险。
显然羊祜想通过进攻江陵断其退路的方法,迫使陆抗放弃西陵退守江陵。
这样羊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价迫使陆抗放弃西陵。
从这里足可见羊祜指挥作战之巧。
西陵之战形势图
对于羊祜的部署,吴军起初有点疲于奔命的感觉。
步阐在九月举城降晋。十月,陆抗就派遣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这是防止步阐里应外合导致西陵失守的关键之举,没有任何问题。
但吴军抵达西陵城下后,陆抗并没有下令马上发起攻击。
而是让吴军沿着赤溪至故市(今湖北宜昌)一带建起高墙,将西陵城里的步阐和外面的晋军援军隔离开来。
但吴军将士不太认可陆抗的计划。
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
大家建高墙实在是辛苦,于是忍不住就提意见了:现在大军锐气正盛,应该赶紧进攻西陵,赶在晋军援军抵达之前,就将步阐解决掉。何苦非要筑墙,干些劳民伤财的事呢?
但陆抗坚决要求筑高墙。
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
陆抗表示,西陵城的防御体系就是我布置的,好不好打,我还不知道吗?你们要去打,肯定一时半会打不下来,到时候等晋军援军到了内外夹击,看你们怎么办?
大家都不听陆抗的,坚持非要干一下子。陆抗也不再辩解,让众将打了一次西陵城,果然就失败了。于是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筑高墙。
从这里,可以看出陆抗对战场信息的把握程度。陆抗知道西陵城防的强度,所以就能够制定客观合理的进攻方案。
为了减轻西陵方向的压力,迫使陆逊将主力转移到江陵,羊祜率五万步兵开始向江陵进发。
当时陆逊在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坐镇。吴军将领纷纷劝陆抗赶紧率主力去救援江陵。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但陆抗认为,西陵有步阐,还有一些蛮夷,如果这些势力与晋军联合起来,那么西陵就再难以收回,整个长江中上游的防线就全面崩溃了。
所以西陵必须救!
但江陵在西陵的退路上,难道陆抗就不怕江陵丢了会导致吴军后路被断吗?
陆抗给出了两点理由:
1、江陵城的防御体系也是他负责建设的,都是高品质工程。陆逊对自己督办的工程很有信心,觉得完全可以守一阵子。
2、万一江陵被晋军攻占,晋军也很难守住江陵。陆抗熟悉江陵的防御体系,认为这并非能长期坚守。
那么万一丢了江陵,吴军粮草补给会不会就没了着落?
或许陆抗真的不怕。
因为陆抗始终掌握着长江江面的控制权。
东吴水军建立数十年,战果赫赫,经验丰富。早就形成了“上岸击贼,洗足入船”的成熟水陆两栖作战模式。
而羊祜头脑中依旧是北方的作战思维。在他的旧有观念里,只要率领军占据敌后要地,就能够极大地威胁敌军。所以羊祜所率军队,缺少水军只有五万步兵,那又如何能拦住江中往来如梭的吴军战船?
所以就算江陵陷落了,陆抗依旧能够依托长江将粮草补给和军队源源不断地运往西陵。
那么羊祜真的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也未必。
羊祜在270年陆抗任职荆州后,就建议司马炎在益州大办水军,这样将来灭吴时就能水陆并进,从吴军手中夺回对长江江面的控制权。
但到了272年,西陵之战爆发时,羊祜的计划或许还没有完全落实,成立才两年的西晋水军远不具备与东吴水军硬刚的实力。
虽然羊祜尝试过争夺长江控制权,但是失败了。
十一月,西晋杨肇率援军到西陵时,巴东监军徐胤也同步率水军杀到了秭归附近。
陆逊很快派遣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去拦截徐胤水军,于是晋军水军就这样被拦住了。
羊祜借蜀地水军封锁江面,控制长江的计划便彻底泡了汤。
没有江面控制权,这便是羊祜完美计划中最为致命的BUG。或许羊祜的策略在北方很管用,但在南方特别是沿江地带就完全行不通了。
陆抗的反击
陆抗此前筑坝阻拦江水,淹没了江陵以北的道路,导致附近很大一片区域成为泥泞难行的区域。此后又毁坝泄水,破坏了羊祜试图借江水上涨利用水陆运粮的计划。
这样羊祜在江陵附近的行军大幅减缓。
与此同时,陆抗通过长江将主力运往西陵前线。这样在短时间内,西陵吴军在短时间内确立对晋军的绝对优势。
相持一个月之后,进攻西陵的杨肇不仅兵力捉襟见肘,而且粮草也跟不上了,便只好趁着夜晚退走。陆抗见到晋军撤退,便擂起战鼓作全面出击状。杨肇极为恐惧,摸黑撤退开始变成了慌乱溃逃。
陆抗派出轻兵去穿插和攻击,导致晋军最终遭到惨败。
见进攻西陵失利,羊祜明白进攻江陵的行动已经毫无意义。
他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晋军撤走后,西陵城中的步阐成为了瓮中之鳖,并很快就被攻破。
陆抗转兵攻克西陵,俘杀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皆诛三族。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
西陵之战由此结束了。
这次胜利意义重大,东吴的长江防线经受住了晋军的冲击。
它相当于当众打脸了西晋主战派代表人物羊祜。此后的几年,西晋朝堂上主战派的呼声陡然减少。
连主战派都不提了,司马炎自然就再不急着提灭吴之事,东吴因此又多存活了八年。
但对于羊祜等主战派将领而言,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
羊祜终于明白,突破长江防线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
特别是272年,王濬任益州刺史后,便加大力度,在四川建造楼船。其所造的楼船,最大的能上去两千多人,船上甲板开阔可以驰马往来。
在补足了水军的漏洞之后,羊祜对灭吴更有信心和把握了。未来杜预、王濬等人将继续接棒完成灭吴的壮举。
西晋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