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主会场 安徽捷报频传
“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
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该展览由安徽博物院联合凤阳县博物馆、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及国内10余家单位共同打造,展览聚焦明洪武时期历史文化,依托最新考古发掘成果,通过“日月重开”“择中建都”“中都遗韵”三部分,生动复现六百多年前大明中都的辉煌,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详情介绍
携手共进 展览联动
“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的策展实践
2024年9月29日至2025年2月12日,由凤阳县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历时两年联合国内12家文博收藏单位精心打造的“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展出,展陈面积达1400平方米,展线长度260延米,展览精选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标本近400件/套,复现了六百多年前大明中都的璀璨辉煌,带领观众重温“洪武时代”的壮丽气魄。
天下中都展览内景
展览以明中都遗址考古挖掘成果及凤阳馆藏为支撑、明中都兴废为主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六个单元。
第一部分日月重开,分为建国肇始、洪武治世两个单元,展现朱元璋建立明朝及明初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天下中都展览精品文物
第二部分择中建都,分为营建中都、罢建续建两个单元,介绍朱元璋对都城的选择及明中都的兴建、罢建、续建,展现明中都城的壮丽辉煌。
第三部分中都遗韵,分为皇城“新生”、明初三都两个单元,展示明中都废弃过程、明中都遗址的发现与保护以及明中都对明初南京和北京两座都城的影响,凸显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
明中都大型石雕构件展示区
明中都复原沙盘模型
展览创新性地利用场馆主入口的露天空间,设置了“明中都大型石雕构件展示区”“明中都大型复原沙盘”“搬运城墙砖体验”互动装置,多媒体影视放映厅,明中都字砖矩阵打卡区等,既为观众提供了拍照打卡的场所,也实现了展厅观众的引流。展览通过数字展览、短视频、讲解直播、文旅宣推、研学、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展出期间共有央、地等3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近400篇。开展4个多月,接待线下观众56万人次,线上观众650万人次,同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30余场,围绕“明中都”“凤阳”与“明文化”主题,专门开发了5大类近30种特色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总销售额达55万余元。
本次展览是县级基层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优势,举办原创展览的有益尝试,更是“小馆”办“大展”,省级大馆帮扶基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利用博物馆平台对重大考古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应用的鲜活样本,在推动文旅融合、讲好安徽故事,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提升文化自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中都——明初以京师之制建造的第一座都城
明中都遗址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的家乡所营建的明初首座都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以自己的家乡临濠为中都并开始营建中都城,至洪武八年(1375年)以“劳费”为由突然罢建,历时六年之久。明中都作为明代营建的第一座都城,虽然没有发挥其都城的真正作用,但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来改建南京宫城和营建北京都城的蓝本。
明中都宫城航拍图
明中都遗址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向我们展示了明初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了解洪武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平台;明太祖朱元璋对都城的选择以及明中都的建设和罢建,是明初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初政治的机会,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皇城新生——明中都遗址的保护历程
明洪武八年(1375年)中都皇城在“功将完成”之际,突然罢建,自此被世人遗忘了近六百年。1969年,王剑英先生寻访考察明中都遗址,经过数年探查、辨析和研究,逐渐揭开明中都的历史面纱。
1969年夏季,就职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剑英来到凤阳进行劳动锻炼。这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位历史学家的目光。明皇陵、龙兴寺、明中都遗址……都成为他时常探访的地方。
王剑英
王剑英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为明中都的历史重建做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明中都城考(历史篇)》油印成书,1982年《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油印成书。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遗址的保护迎来了新的契机。
1982年至1983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对明中都宫城内核心宫殿基址进行了勘测和发掘,了解到前朝区宫殿基址的部分情况。1984年,凤阳当地文物部门对部分门址及金水河故道进行了勘测。
1996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对明中都宫城及皇陵享殿等遗址进行勘测和发掘,开启了科学发掘的新篇章。2003年,对明中都宫城外的外金水河、御桥和承天门遗址进行了发掘。2007年,对明中都禁垣以西的西安门至涂山门两侧及钟楼遗址等用地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 2012年,对钟楼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明中都宫城范围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2015年,开始对前朝区宫殿基址、城内道路、承天门遗址等展开发掘。
2017年,摸清了外金水河西半部分的基本结构和走向。
201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凤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的考古发掘以“前朝区宫殿基址”为中心。
2020-2023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联合故宫博物院、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发掘前朝区宫殿基址、涂山门遗址、前朝宫院南侧中轴线西侧连廊及廊桥、内金水河东南出水口及宫城内西路宫殿区主桥遗址等。
明中都宫殿基址考古发掘现场航拍
时至今日,明中都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工作依然在进行中。
明中都遗址并非旧城改建,地层清晰。同时它又是在尚未建成之时就遭到废弃,受后代叠压破坏较少,未曾被改建,也少有覆盖。加之长期封存于远离繁闹之地,现代扰动不多。明中都的地面建筑虽已几近消亡,但地基尚在,基址犹存,遗迹保存相对完好,是一次性营建所形成的第一座明代都城遗址,被王剑英先生称为“全国唯一的具有完整的都城建筑基址的都城遗址”。
2013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规划总面积382.3公顷。经过多年努力,凤阳共投入各类保护资金16.8亿元,明中都城遗址整体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成为全国36个大遗址公园之一,是安徽省首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评“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2年3月31日,凤阳明中都遗址成功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保护新篇章——织密明中都“保护网”
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明中都城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与发展方针,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并严格实施《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及总体设计》并于2021年进行了修编;对文物本体修缮、文物环境整治、遗址考古发掘等30多个项目进行了专项设计。2022年以来又完成了皇城外金水桥、承天门、涂山门、西护城河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明中都博物馆概念性设计。为更好地加强明中都遗址的保护,凤阳县专门对《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进行调整,将其真正融入城市规划中,促进了城市建设与文物、遗址保护协调发展,进一步凸显中都城在凤阳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文物保护工作的前瞻性与延续性。
为最大限度保护文物遗址,还其遗址本来面目,自2016年以来,凤阳县委、县政府围绕明中都皇故城保护和修缮,组织开展了居民搬迁、土地征用、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保护工作,共征迁明中都皇城遗址内居民和养殖企业1203户、18万多平方米房屋,用于支付安置补偿的经费7.4亿元;征用遗址范围土地2800亩,支付征地补偿经费1.74亿元;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修缮资金1.68亿元,实施了5个文物本体项目、2个环境整治项目、1个安防项目,实现了对文物遗址区的全面有效隔离,为全面做好保护工作奠定了根基。
明中都午门
2020年9月成立明中都大遗址公园管理处,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财政全额供给,核定编制25名。下设办公室、规划建设室、文物及遗产管理室、文化产业室、明文化研究室、遗址博物馆管理室、遗址遗产监测管理室共7个股室,具体承担大遗址保护、明文化研究以及遗址公园建设管理相关工作。截止2022年底,共引进5名硕士研究生,做到了专业人干专业事。2021年10月1日,《凤阳县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经滁州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经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审批正式实施。
多彩活动——助力文物价值传播
随着“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的持续展出,在合肥、凤阳乃至安徽全省及周边地区,掀起了参观“明中都”展览,感悟明文化魅力的文化风尚。
策展团队还充分利用安徽全省“明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中都探秘”研学游、“宝藏小猎人中都寻珍”和“大明中都谜团追踪记”等一系列丰富多次的社教活动。青少年观众沉浸式参与其中,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激发了探索明中都的背后故事的动力。这种从兴趣到行动的转变,正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安徽博物院以“知识可视化”为核心理念,将晦涩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2024年11月23日,古谱新声《魏氏乐谱》古谱诗词音乐会——“天下中都”专场演出在安徽博物院安博剧场如约而至。300名观众齐聚安博看展览听音乐会,一起穿越古今,感受天下中都的独特魅力和古谱诗词带来的超凡心灵震撼。为一场展览,策划一场音乐会,在安徽历年来举办的展览中,尚属首次。
以天下中都展览为主题,将古谱音乐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音乐会将《魏氏乐谱》中与安徽有历史渊源的六首古谱诗词“一谱三解”,以诗词解读、钢琴伴奏和民族室内乐伴奏不同形式分别展开演绎。诗词解读结合安博展览及馆藏文物,五声调式与西洋调式相融合,最大程度上还原古谱诗词音乐本体,一场全方位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应运而生。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不仅降低了知识门槛,更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学习动力。
古谱新声《魏氏乐谱》古谱诗词音乐会
通过社交媒体的话题互动、线上虚拟展厅的导览服务以及研学游的数字化任务卡设计,构建了“线下体验+线上延展”的传播矩阵,也是本次展览的一次特色尝试。经统计,展览期间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曝光量超过200万次,线上虚拟展厅的访问量较平时增长150%,其中青少年用户占比提升至43%。这种虚实结合的传播模式,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更使展览的教育功能得以指数级放大。
以评促优——观众的热情反馈
为深入了解观众对该展览的需求与偏好,精心设计并实施了问卷调查,成功收集到近千份有效问卷,覆盖了不同年龄、学历、职业和地域的观众群体,为展览的评估与优化提供了全面且科学的依据。观众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展览在内容设计、展示形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获得了广泛认可。年轻观众占比近六成,高学历观众超七成,既彰显了展览的受众广度,也为后续新媒体传播、学术深化提供了方向。地域来源的均衡分布,则为跨区域文化联动埋下伏笔。
从展览布局到讲解服务,从展品说明到参观行为,调查数据既肯定了现有成果,也明确了改进方向。多数观众认可布局清晰,但部分区域仍需优化导视系统;讲解服务使用率待提升,宣传与时间安排需更精准;展品说明整体清晰,但专业术语的简化仍有必要。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提示我们需线上线下协同发力;观众停留时间的分布,则敦促展览互动性亟待加强;高比例的再访与推荐意愿,为展览品牌建设注入强心剂。
在调查问卷的文字建议涉猎多个方面。从展览到文创,从展厅到配套,从硬件到服务,每一条建议都是优化展览的微观切口。它为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学术挖掘、公众服务、文创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行动蓝图,助力博物馆从历史的守望者,转型为文化的播种者,让沉睡的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生,让明洪武时期的文化密码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展示明中都——不止于“展”
在宣传明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明中都”的同时,凤阳把“凤衔如意、山水相融”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以明中都皇故城为中心,构建“条条视廊望得见山、处处公园看得见水、座座建筑散发出历史气息”的城市格局。打造东西、南北两大轴线,突出“中”字型城市总体设计,形成了“百鸟朝凤”“龙凤呈祥”“丹凤朝阳”“万世根本”等特色城市文化带。建设洪武门,恢复展示大明门,建成钟楼文化广场,重现晨钟暮鼓景象。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中心相继建成,古城深厚底蕴更加凸显。文华公园、武英公园、洪武公园、皇城根公园、东安门公园……一批主题公园相继开园迎客。同时,把明文化、明中都元素和典型特征融入城市景观中,规划建设了特色园林绿化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凤阳花鼓”剪影和“凤凤”“阳阳”凤阳城市吉祥物塑像。
今天,“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展览已经落下帷幕,但“中都大讲堂”依然在持续举办,全国各地知名的文史专家、大遗址保护专家、考古学家纷纷来到安徽,来到凤阳作讲座、指导明中都皇故城遗址保护工作、主持规划设计工作……
为充分展示明文化的深厚底蕴,凤阳还将明中都皇故城、明皇陵、鼓楼、钟楼、龙兴寺等“明文化”元素组成“金色——游中都”文旅板块重点向外推介。
明中都鼓楼
当你再次来到安徽凤阳,可以边游览遗址、边品尝地方美食。探秘中都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安徽历史文化,认识“小城”凤阳的历史之窗。
来源:《中国文物报》 刘欣 张星野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高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