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被公认为党内最大伯乐,他就是1917年出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宋平。
对于这位一向低调沉默,穿中山装和布鞋,出门从不带警卫随从的老一辈革命家,很多人可能并不熟知,但对甘肃的广大干部群众来说,宋平却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功垂青史。
出生于山东的他,曾在甘肃工作10年,和全省人民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度过了甘肃最艰难的岁月。
1970年,宋平担任解放军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
1973年春,甘肃大旱,中部地区长达22个月没下过透雨。而就在此前,1972年7月,宋平刚刚到任甘肃省委书记。
不久,宋平即前往甘肃中东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察看灾情,并实施了紧急救灾措施。
但这终究不过只解决了燃眉之急,甘肃大部农业条件依旧十分糟糕,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
于是,宋平从这时起便将解决农村问题当做了头等大事。值得一提的是,更早之前,1934年,宋平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学习时便笃志学农兴农。
到任甘肃省委书记后,宋平更紧抓农村问题,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调研,亲自到农村基层蹲点,在农家院子里召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座谈会。
1977年,“两个凡是”被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宋平带头表示反对。翌年4月,他在兰州高等院校领导干部的一次理论讨论会上提出,“要把我们的工作搞上去,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禁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就在宋平发言结束后一个月,光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宋平成为了当时全国省委书记中头两位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省委书记之一。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甘肃在全国领先。
与此同时,另一边,宋平积极支持在甘肃农村推行作业组、建立责任制,顶着压力和风险,绕开中央不许包产到户的提法,制定省委文件,允许“特殊地区探索承包制”。
在甘肃省委召开的各地市州委书记座谈会上,宋平更不止一次地强调:
“广大农村实行以作业组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符合甘肃生产力发展水平,应坚持搞下去”,“一切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不要怕冒尖,步子要快。观望一年,就耽搁一年庄稼。”
如此,在宋平的领导下,包产到户迅速在甘肃全省推开。“包产到户心欢畅,人人都把力出上。牛羊满坡粮满仓,有吃有穿没愁肠”,一段顺口溜成为甘肃农业迅速发展的最好见证。
不久,由于旗帜鲜明,业绩突出,1981年2月,宋平被调离甘肃,赴京工作。离开甘肃前,他写了几句话:“八年陇原三段分,处乱治穷费尽神,是非功过应与析,党心民心与良心。”
此后,宋平从国家计委主任、国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一直做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成为从甘肃这块边远贫瘠地区走出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政治局,宋平的排位虽相对靠后,却深受邓小平和陈云信赖,贡献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1992年,时年75岁的宋平卸任常委职务,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开始了低调的晚年生活,每天散散步、读读书,偶尔也游游泳。
最近一次亮相,是201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建系90周年活动,宋平作为校友回校。
1935年,宋平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在清华结识了比自己低一届的夫人陈舜瑶。
两人相伴一生,当年宋平离甘赴京工作时,还曾对夫人说:“将来见马克思时,要把我们的骨灰撒在甘肃中部地区的黄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