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因为已经调任我国新成立的石油部担任部长,所以,李聚奎同志只被授予了3枚一级勋章,而没有授衔。
不过在1958年初,李聚奎同志重回部队,担任总后政委,同时,他也被补授上将军衔。
上任后,李聚奎将军为我军的后勤建设,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并经常深入一线,进行调研。
一次,他到重庆出差时,突然在街头看到一个剃头师傅,颇为眼熟。于是,他走上前去,又仔细地打量一番,随即,一句“司令!你怎么在这?”是脱口而出!
按理说,以李上将的资历和履历,能让他称呼“司令”的首长是凤毛麟角。
可为何他眼前的这位“司令”却没在军中,而成了剃头匠呢?
抗日英豪
这位剃头匠的名字叫段海洲。
怎么说这位呢?
只能说他这一辈子是特别“拧巴”的一辈子。
段海洲
段海洲是河北平安县人,出生于1909年,家里是大地主,不差钱。他倒不是个纨绔子弟,学习挺用心,一路考上了北平的民国大学。在学期间,还接触了一些进步书记,对我党的主张和井冈山的英雄们也有所了解,所以,他对我党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同时,他对国民党的黑暗腐败也很反感。例如,他看见过“打倒刮民党”的标语,就深以为然。但是,限于时代,他作为热血青年,也是报国无门,大学毕业后,便返乡以待时机。
正好,石友三在他老家办了一所军队干部学校。段海洲觉得还不错,就稀里糊涂地去上学了。
这个学校的校长是石友三的弟弟~石友信,段海洲因为是学校里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所以,颇受石友信的器重。两人也就此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至少,在段海洲的心里,是这样的。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石友三“三姓家奴”的劣根性,被蒋介石和张学良所不齿。在两个巨头的夹击下,石友三是全军覆没,学校也跟着完蛋了。
无奈之下,段海洲只能回老家,继续“隐居”。
当时,张荫梧在博野杨村开了所教育实验学校,段海洲在这干过一阵子老师,但也很快辞职。按他的话说,这个张校长对自己很歧视。所以,日后,张荫梧当了河北民军总司令,想拉拢段海洲时,段海洲一直不搭理他。
1931年,鬼子发动“九一八”,然后又开始染指华北。“壮志未酬”的段海洲终于等来了报国的机会。
国民党军队跑了之后,他老家成了权力真空地带。于是,段海洲决定拉起队伍抗日。
别管段海洲有多少缺点,单说在抗日大业上,他说干就干,倒是个很大的优点,不能否定。
拿定主意后,他找来几个朋友,里面有武术教练、有语文老师、还有在军阀队伍里当过下层军官的。几个人一合计,就把队伍的名字定为“青年抗日义勇军”,并推举段海洲当了司令。
有了队伍,就得有枪,好在这几位的家底儿都不差,没费吹灰之力,就从自己家里或者是地主亲戚那每人搞来一支枪。不久之后,他们又组织70多人参加了义勇军。段海洲很大方,所有部下的吃住都是他家解决。
有了队伍,那下一步就是要打鬼子了。段司令说干就干,带着兄弟们伏击了一小队鬼子,虽然打得很拉胯,但乡亲们对他们却十分拥戴。这让段海洲信心大增。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义勇军也发展到了300多人,仗也打得越来越溜,没事就袭击枣强县鬼子的后勤车队。最后,鬼子实在受不了了,只能撤离枣强县。段海洲则带着队伍到县里建起来县政府。到1937年底,义勇军的规模已经高达3000多人。
其间,就有了前文的一幕,张荫梧想拉段海洲加入民军,但被段海洲一口回绝。
对了,这个张荫梧是个国民党顽固派的代表,毛主席给他的定义是“摩擦专家”。
虽然被“怼”,但张荫梧怎么也有国民党的番号,不好对段海洲怎么着。但附近手里有7000多人的赵云祥就没那么多顾虑,时不时地袭击义勇军,大有吞并段海洲之势。
段海洲很慌,他觉得自己应该找个靠山了。
按常规剧本,很多人都以为他要投靠国民党,可实际上呢,段海洲却投奔了八路军!
司令
1937年底到1938年5月间,八路军129师的先头部队挺进河北南部。段海洲在这段时间与我军就有所接触,等徐向前同志率领大队人马进驻南宫后,对徐向前同志已经仰慕已久的段海洲决定加入八路军。
说起来,段海洲的这个决定也是“稀里糊涂”,自己也没个明确思路,只是因为对我党有好印象,而且又有被吞并的压力。
和徐向前同志见面时,徐向前同志非常热情。而段海洲却局促不安。徐向前同志提出“派政委”、“队伍整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等我军原则时,段海洲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称是。他除了想保留“司令”这个头衔外,倒是没别的要求。不得不说,他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
给他派来的政委就是老红军,时任386旅参谋长的李聚奎同志。
在和段海洲来到义勇军的驻地后,李聚奎同志大感意外,这队伍的素质比想象的还要差。听到要改编后,还跑了好多人。
不过,在李聚奎政委的努力下,队伍终于稳定下来,开到了八路军在南宫的驻地,并改编为“八路军青年游击纵队”,简称“青纵”,仍由段海洲担任他心心念念的司令。这也是为什么李聚奎同志一直称呼他“司令”的原因。按当时的编制,段海洲属于旅级高级干部。
在整编为八路军后,“青纵”的面貌焕然一心,参加了两次平定反动会道门的战斗,表现不错。
其间,李聚奎同志对段海洲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段海洲也对我党、我军越来越了解。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到南宫时,还特意摆了一桌在当时算是很好的酒菜,招待了段海洲,并对他进行了一番嘉勉。
1938年底,“青纵”已经成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李聚奎同志也调往鲁西北重建抗日武装。可过了没几个月,他就听说段海洲竟然脱离八路军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那段时间,段海洲因为眼病,便请假从前线回到南宫总部治疗。徐向前同志还多次看望他,对他关怀备至。段海洲也很感激。
但是,等他眼睛好了之后,他却以“队伍在河南北部,和南宫之间有日伪军相隔,归队不易”为由,请假回老家看看。
对于这个莫名其妙的请假申请,徐向前同志仍然批准了。
此时,段海洲对于要不要继续跟着八路军已经很“拧巴”,但邓小平、徐向前、李聚奎等同志对他非常厚待,他又十分“为难”。
这个人吧,糊涂是糊涂,但重情重义也算是另一个优点。
“拧巴”之后,段海洲还是很“为难”地做出了选择。他给邓小平、徐向前同志写了一封告别信,还把带回家的5匹马和4支手枪都托人带回了129师师部。
后来,他自己也说这次离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那么,他在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拧巴的人生
原来,段海洲在回到老家之后,就被那帮不愿意参加八路军的老哥们儿给包围了。
想想都能知道这帮人会说啥,而耳根子一直“软”的段海洲没架住这帮人的一通煽动,便开始“拧巴”了。
恰逢此时,他过去在石友三“干部学校”的老同学王文瀚派人来联系他,告诉他自己在冀东有支队伍,想让段海洲当司令。周围这帮人也劝他去就职。
段海洲觉得这是个好事儿,便半推半就地去了。
这件事儿吧,大概率是石友信安排好的。据说,在段海洲得眼病的时候,他和石友信就有过联系。
而且,在1938年底,担任国民党39集团军司令的石友三正好在冀南一带,拉拢段海洲是大概率的事情。
于是,段海洲“顺理成章”地很“为难”地脱离了八路军。不久之后,“老校长”石友信对他又是一番安抚,段海洲的队伍也被改编为石友三手下69军教导师的2团。
不过,当石友三所部和八路军搞“摩擦”的时候,段海洲还算有良心,虽然“拧巴”了,但也“消极怠工”。而且,八路军里的老战友也写信劝过他。
可段海洲万万没想到,过了没多久,石友三通过石友信主动勾结鬼子,要投敌当汉奸。其部下高树勋闻讯是拍案而起,不但活埋了这个石友三,顺便把给鬼子送信的石友信也枪毙了。
本来,这是个好事儿。可段海洲呢,又开始糊涂了。
在他眼里,石友信是不是汉奸无所谓,是自己的“老校长”才重要。所以,他不顾民族大义,居然和别的老同学一起,要找高殊勋算账,给“校长”报仇。
结果,整个39集团乱成一团,“复仇者联盟”也没打过高树勋,只能做猢狲散。
段海洲带着剩下的部队又投奔了孙良诚的手下王清翰,队伍被改编为独4旅2团。
本以为能消停消停。可大出段海洲所料,王清翰跟着孙良诚也当汉奸了。
这回,段海洲倒是不拧巴了,虽然有一堆缺点,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个明白人。
脱离王清翰后,段海洲又投奔了汤恩伯的手下王毓文。这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而王毓文又是汤恩伯的嫡系。所以,段海洲是嫡系的嫡系的部下,总算靠上大山,而且还摇身一变,成了国军的少将师长。
可是,段师长接下来又开始“拧巴”了。
因为王毓文没去打鬼子,反而和新四军干上了。对此,段师长是老大不愿意,所以继续“消极怠工”。但是,这次他运气不好,被新四军胖揍一通。可因为沾了嫡系的光,他是挨打有功,居然弄了个“4等宝鼎勋章”。
此后,段海洲就带着这“安慰奖”,不但等到了鬼子投降的那天,他的33师作为嫡系,还有了到徐州受降的殊荣,同时,装备也是焕然一新。
当然,这嫡系不是白当的,很快,段海洲就被派到山东和我军展开内战。
这让段师长非常“拧巴”,正好,新来的顶头上司蒋当翊还把他架空,当了有名无实的副军长。
对此,段师长很生气,便找来33师的老参谋长党建国商量起义。事实上,他身边一直有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做他的工作。我党也始终没把他定义为叛徒。
可天算不如人算,党建国虽然挟持了33师的新师长莫国璋,却没搞定下面的部队。最后,他只能带着师直警卫营,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投奔解放军了。
这下,段海洲傻眼了,自己未立寸功,光杆儿起义,实在太难为情。所以,他干脆带着家人,脱离军队,到重庆隐姓埋名,开了个理发店为生。
从此,他再也不用拧巴了。
再后来,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时的一幕。在和老政委李聚奎寒暄过后,段海洲还是选择了继续过平凡人的生活。
特殊时期过后,他担任了万县的政协委员,还写了回忆文章。
1990年,段海洲病逝,高寿81。
怎么评论这位“段司令”的一辈子呢?
只能说总体功过相抵,人畜无害吧。
素材来源:
抗日战争纪念网
李聚奎:“青年抗日义勇军团”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