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为不是真正的伙伴而被逐出勇者队伍,流落到边境展开慢活人生》(简称“慢生活”)里的“跟不上团队节奏”,到《瞬间治疗却被视为无用而被流放的天才治疗师》里的“辅助无用论”。

日漫“退队流”套路早已走向厕纸文学巅峰。作品名越来越长的同时,主角被踢出的理由也越来越离谱:太弱?功能性?太不合群?真可谓是逻辑崩坏,槽点拉满。



但当“退队流”不再只是番剧设定,而是活生生发生在现实中,我们才意识到:原来真的有看不清谁才是团队大爹,把团队把灵魂人物剔除队伍的事儿。

比如某站最近各大平台热议的百万粉丝「特厨隋卞」事件。

疯狂压榨,逼迫团队核心人物出走

「特厨隋卞」的主厨,是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国宴大师郑秀生的亲传弟子——隋坡。

他刀工讲究江南流派的“细腻温润”,视频内容常以“解构料理”方式科普美食知识,比如脆皮大肠的炸制临界温度,狮子头的肥瘦比例搭配,专业却不高冷,极具亲和力。



再加上高水准的视频剪辑与内容编排,这个账号迅速在全网积累起超400万粉丝。

但从2024年12月起,这个账号突然陷入漫长停更。直到今年5月1日,隋坡在各大平台上线新账号「特厨隋坡」,短短几天热度、粉丝迅速反超老号。



老东家坐不住了,5月16日晚连发多条视频,指责隋坡“违反竞业协议”,晒出所谓“告知书”并且打假「特厨隋卞」是所谓的包装“”。

随着“解约协议”随着热度的上升,让这个账号的更多细节被披露。

隋坡“退队”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字:压榨。

其一,高强度内容压制——团队曾要求每月交付30条视频;其二,利润剥削严重——一条几万元的商单,最后分到隋坡头上只有500元。



十多个所谓的i人团队,却依靠两个人,撑起一个全平台400万粉丝的号——这不是轻小说设定,是现实里的“特厨隋卞”。

原账号“特厨隋卞”镜头背后,“小李”几乎包揽了文字、分镜、脚本、剪辑、配乐乃至探店开车等所有非出镜工作。一个做饭、一个做内容,两个普通人合力把账号打造成了“淮扬派短视频代表”。

“特厨隋坡”的粉丝数量能够快速暴涨,本身就证明了真正让观众买单的,从来不是账号壳子,而是那个做饭的人、说话的人、传递情绪和味道的人。



一人掌厨,一人写文案剪片,两人风雨无阻探店,靠真材实料做出一个现象级账号。然而却有人看不清账号能火的根本原因,仍然自以为是的认可是MCN的帮助。

“账号能火是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宣发和包装,和你本人关系不大”,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眼熟?对,这不就是现实版的“退队流”开局吗?

“退队流”的本质:主角主义的反噬

日漫中“退队流”的起源可追溯到万代南宫梦的JRPG游戏情热传说,因日本作者不满本该是女主的艾莉夏在剧情中期脱离队伍,并且后续无法召回,而创作了“慢生活”这部作品。



“退队流”本质上团队中的核心,主角因各种原因在不被团队重视,从而或被动或主动离开队伍,然后原队伍发现不能没了主角,凸显主角重要性的打脸爽文。

从“慢生活”开始的各类“退队流”轻小说,它逐渐内化成一种叙事公式:开局被退队——主角发光发热——原队伍开始失败被打脸——原队伍全员后悔。



它的爽点不在“离开”,而在于主角一旦不再被压制,就能发光发热,而“留下的人”反而被现实反噬。那一刻,观众获得了某种强烈的心理补偿。复仇,爽!

可在现实中,这种补偿并不是幻想,而是规则暴露出的裂缝——在内容行业,掌握话语权的往往不是创作者本身

你可以是拍摄、剪辑、出镜全能的灵魂人物,但只要你不掌控公司,就永远只是“执行者”。品牌归平台,数据归团队,你的脸可以被换掉,你的账号可以被“包装成谁都能顶替的IP”。



可观众是傻子吗?他们喜欢的,从来不是平台,不是壳子,而是那个人的魅力、风格、情绪连接感。所以当那个灵魂人物离开,另起炉灶,观众也毫不犹豫地跟上了。

这时候的“退队”,反而成了自我证明。

而原团队则开始翻车、失声、苦苦蹭热度。最讽刺的地方在这儿——你不承认我是主角,但观众已经用脚投票了。

结语:主角,永远不是团队说了算

「特厨隋卞」“退队”看似是剧情狗血,其实是现实在写新规则、是人气绑定IP,还是人格绑定观众?这是平台时代的叛逃者宣言。

在这个讲求“品牌协作”“团队至上”的时代,某些团队依旧忽视了一个最本质的事实:真正打动观众的,不是统一的模板,而是那个无法被复制的个体气质

你可以套壳子,可以换人,但你换不来观众的共情。



所以别再说“番剧太夸张”了,现实比番更狗血,也更燃。而我们喜欢“退队流”,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太懂那种“被小看”的滋味了。

但也因为如此,每一个现实版的“退队主角打脸归来”,才那么让人热血沸腾。

你以为你能取代我?

对不起——观众喜欢的,从来就是我这个人,不是你这个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