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济南,这座以“泉城”闻名遐迩的城市,却长期面临“资源型缺水”与“结构性缺水”的双重难题。水资源总量匮乏,且利用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再生水利用工程成为破除困局的关键一招。再生水,即污水(主要为城镇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后,再进行二次处理的水。它能够再次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部分日常生活(如冲厕)以及产业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为推动再生水利用工程顺利实施,破解“缺水”困局,济南市对地下管网进行新建和修复。


“循环水脉”规模宏大 提升供水能力

再生水利用工程覆盖中心城区,将刨掘片区内部分道路。新建再生水管线73.4公里,修复现状管线30公里,检测现状管线159公里。这一系列举措将显著提升城市再生水供水管网的整体水平,预计可覆盖主城区205平方公里内的再生水用水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工程新建13座再生水泵站,同时利用2座现状再生水泵站,进一步增强了再生水的输送和分配能力,确保再生水能够高效、稳定地输送到各个用水区域。建立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济南市再生水智慧调度中心可对全市管网和泵站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实现再生水资源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调配。


“循环水脉”能力凸显 系统性提升水环境

再生水利用工程采用“补水+修复+智慧化”三位一体策略,系统性提升水环境质量。对韩仓河、北太平河等河道实施生态补水,有效破解季节性断流难题,让河道重焕生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新建管网连接医学中心、腊山、兴济河、大明湖、大辛河、巨野河、东部、南部等8大再生水系统分区,实现不同用水需求的精准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水脉”施工文明 保障市民出行

在再生水利用工程对道路进行占用和刨掘过程中,施工方坚持文明、安全、绿色施工原则。合理安排施工时段,施工区域全封闭围挡,最大限度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同时,配置各类警示设备,围挡外侧设置施工信息公示栏,让市民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占路区域设置专员进行交通疏导,道路交叉口采用“信号灯+人工”协同管控方式,在拥堵路段设置安全瞭望岗,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导致的交通拥堵,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施工现场配置移动式雾炮设备,渣土采用高标准防尘网覆盖,有效防止扬尘污染,为市民营造一个清洁、健康的施工环境。

再生水利用工程的顺利实施,将显著减少济南市对淡水资源的依赖,有效缓解水资源压力,增强供水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这不仅是对基础设施的一次升级,更是城市发展思维的一次重大转型。工程建设不可避免会对道路进行占用和刨掘,相关部门衷心感谢广大市民朋友的理解和支,并承诺将尽快完工,确保道路保质保量通行,共同织就济南的“韧性未来”。

闪电新闻记者 张风硕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