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雯
在关于“母亲”的叙事里,我们习惯了极端。
不是伟大到圣洁无瑕,就是糟糕到罪不容赦。
不是一生无私奉献,就是一身怨气满满。不是“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把孩子当成控制人生的工具”。
但越来越多的综艺、纪录片、访谈、真人秀,开始让我们看见真实母女关系的层层褶皱。
黄圣依、李嘉格、程潇,她们的妈妈因为“性格强势”“不懂退出”“控制欲强”等等,一次次地被网络审判,弹幕骂得毫不留情,甚至有的已经定性为“毒母”。
可真相真的是那样吗?我们是不是对“母亲”这个角色,太苛刻了点?是不是在期待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程序,来适配每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女儿?
我们有没有问过一句:那些“妈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她们到底从哪儿学来的能力?
一、她们不是不想学,而是从没机会学
很多人习惯从成年女儿的角度去看待“母亲这个人”:
你为什么情绪化?
你怎么不懂尊重边界?你怎么总想控制我?你自己人生都没过明白,干嘛还要替我做决定?
但别忘了,你能问出这些问题,是因为你有机会意识到问题本身。你读过心理学,看过成长书籍,读得懂“情绪价值”“PUA”“创伤反应”。
而你的妈妈,她小时候也没有妈妈带着她自省。她连“表达”都没被教过。她的教育可能来自于“忍让”“听话”“牺牲”,再后来,才是“努力为母则刚”。
她不是不想成为一个懂分寸、有情绪管理、共情能力极高的母亲——她是连这样的“模板”都没看过。
你骂她不讲边界,其实她这辈子从没拥有过边界;
你怪她不懂情绪管理,她可能到老都不知道“情绪管理”是门学问;你怨她控制你,她只是复制了她年轻时被控制的方式,只不过把“为了你好”包装成了“我都是爱你”。
在她的时代,“当母亲”意味着一种义务,但从未被当作一门需要学习的职业。没有教程、没有陪练、没有监督、没有修正。
而我们一边接受高密度信息洗礼,讨论“高敏感人格”“情绪劳动”“原生家庭创伤”,一边却反手用这些新知识去鞭打她:你看,我今天都能看懂自己了,你为什么做不到?
这不是成长,而是傲慢。
二、真正的母女困局,是两个女人都太需要爱
在亲密关系里,母女之间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双方都爱得太浓,感受得太深,投射得太满。
母亲在女儿身上看到的是未来、是延续、是弥补,是她一生中“也许可以活得更好”的可能性。
而女儿在母亲身上看到的是限制、是投射、是经验包,是她一生中“最好别活成她”的警示灯。
李嘉格的妈妈小时候和她关系好得像姐妹。女儿成家后,她却总是忍不住“插一手”,还渴望和女儿睡一起——她说不清为什么,只知道:“我怕她没我过不好。”
程潇的妈妈是那种过分善良又过分独立的母亲。因为她觉得程潇早早地就去异地谋生,自己没有参与女儿的成长,所以,她离婚、得乳腺癌,都不曾告诉过女儿,她希望女儿幸福安康,却不知道,这样的隐藏,会让女儿知道之后心有多痛!
黄圣依的妈妈就更典型了,外界说她“嘴毒、掌控欲强、太古板”,可黄圣依小事上都听她的,大事上不还照样我行我素吗?她看不惯、担心、插手她的选择,说到底都是因为“不放心”!
母亲不放心女儿,因为那是她的“心头肉”;
女儿不理解母亲,是因为“这份心太沉了,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不是爱得不够,而是爱得太满。
母女关系的复杂,从来不是因为谁坏,而是因为两代女人都在爱中受过伤,而受伤之后的她们,却没有学会温柔地靠近彼此,只会一遍遍地在防御中互伤。
而这些伤口,越是被外人评判,就越显得疼。
三、“完美妈妈”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我们对母亲的幻想,从未真实过。
小时候,她得是“无所不能的万能胶”;
青春期,她得是“既不干预也能随叫随到的全能体”;我们成年后,她要变成“沉默智慧、会做饭、有眼力见、知道体面”的人。
最好,还是个审美在线的老年网红。
可我们从没想过:人类所有角色里,只有“母亲”这个角色,是无法请假、无法转岗、无法卸任的。
一个人可以退休,不再是职场人;
一个人如果丧夫,就可以不再是妻子;但只要你有了孩子,你活着,你就是“母亲”!
没有试用期,没有转正期,一上岗就是终身制。
而这个“角色”,要配得上社会、家庭、子女、丈夫的标准。还要满足“牺牲自我”“顾全大局”“温柔坚定”的新时代女性图鉴。
可她也是普通人啊。
她也会发脾气,也会错判,也有性格缺陷,也有欲望,也有不想活成母亲的时候。
你为什么能允许老板情绪失控、朋友说错话、爱人没兑现承诺,却不允许你的妈妈,在人生某一页上,搞砸一次对你的回应?
“配享太庙的母亲”,从来只是现代社会制造的幻象,它是子女焦虑的投射,是商业叙事的需求,更是父权结构中要求女人“把全部价值压缩在育儿能力里”的隐形牢笼。
四、梅娘说
别再苛责你妈妈没有成为完美母亲。
她这辈子,可能第一次被这么多标准拷问,第一次因为“没做好”而感到羞耻,第一次意识到,她对你做的,也许真的有错。
但你知道吗?她可能从来就没有机会当个孩子。
她一生都在“该如何做好别人眼中的自己”中挣扎,从来没人问过她:“你呢?你过得好不好?”
我们一直说“原生家庭有多重要”,但也别忘了:原生家庭也困住了她一辈子。
她不是生来就是母亲的,她也是从零开始,一边试错,一边学习,一边爱你,一边后悔,一边等你原谅,一边怕你不再回头看她。
请你别把她的“某一瞬间”定义成她的“全部”。
她不是一个错误的母亲。
她只是一个,有过无知、也有无数用力的普通人。
真正的和解,不是你放弃自我去理解她,而是你终于意识到,她不必成为那个你想象中的“妈妈”,但她若只是一个拼命想爱你的女人,那是不是我们身为女人,要包容包容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