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是每个医护人员生命中难以磨灭的特殊印记。作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我曾饱含真情写下抗疫期间的工作体会。这些源自真实经历的文字,意外得到了医院的认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文章投向某新媒体平台,竟顺利通过审核。恰逢当时职称晋升政策对科普文章有所要求,从此,我踏上了笔耕不辍的创作之路。
从医患关系的深度探讨,到临床实践的真实感悟;从医学知识的实用科普,到行业痛点的深刻剖析,一篇篇文章在各大平台陆续发表。《一位医生的忠言:善待你所在的医院》引发行业共鸣,《鼻炎治疗全攻略:鼻喷激素的正确使用与相关知识》为患者送去实用指南,《医保控费下的“绩效困局”:医生干到"吐血",为何工资仍在降?》直指行业发展难题……27篇文章,每一个字都凝结着我临床工作的经验与思考,每一张辛苦得来的论文发表证书,都承载着我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心血,它们本应是我职业成长路上闪耀的勋章,却渐渐沦为无人问津的“废纸”。
当我满怀期待拿着这些证书咨询医院晋升事宜时,得到的却是“不一定能用”的模糊答复;而那些售卖科普论文的商家,却信誓旦旦地宣称“这才是真正管用的科普”。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的学术环境中,核心期刊早已沦为论文交易的重灾区。凭借真实研究成果、走正规渠道投稿,想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难如登天;而通过产业渠道,只要肯花钱,论文发表竟变得易如反掌。这种黑白颠倒的现实,让无数像我一样踏实做研究、认真写文章的医务工作者感到心寒。
论文产业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职称晋升体系的严重扭曲。在医院里,人脉关系似乎成了比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晋升“通行证”。那些有关系、有人脉的同事,借着抗疫一线的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既不用经历严格的考核,也不必为核心期刊论文发愁,便能轻松实现职称晋升,甚至提前一年完成职业生涯的重要跨越。而我们这些始终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医生,在抗疫一线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以为这些努力会在晋升时得到应有的认可,却因所谓的“一线名额限制”,后续付出的努力不再被承认,不知还要在晋升的漫漫长路上等待多少年。
职称晋升本应是对医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贡献的公正评价,如今却被论文产业和人情关系搅得乌烟瘴气。那些通过购买论文、依靠人脉上位的人,不仅抢占了宝贵的晋升资源,更是对医疗行业学术尊严的公然践踏。当学术诚信让位于利益交易,当踏实苦干敌不过人情世故,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阻碍。
这种乱象若不及时整治,必将极大挫伤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我们满怀热忱投身医疗事业,渴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可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助。我们恳切期盼相关部门能够正视论文产业带来的危害,取消论文科普要求,完善职称晋升评价机制,让学术回归纯粹,让晋升回归公平,让每一个踏实工作、潜心钻研的医生都能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让医疗行业重新成为崇尚专业与奉献的圣洁之地。
作者丨某三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