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三千,但是我彩礼必须要八十万。”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女生兴奋地向网友“炫耀”着自己的结婚要求。
在当下社会,天价彩礼已经“见怪不怪”。
在不少农村和部分城市地区,彩礼金额节节攀升,令人咋舌。
少说几十万,动辄上百万的彩礼,使得许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天价彩礼如同沉重的枷锁,让无数想要组建家庭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婚姻本是夫妻携手共赴人生的温暖旅程,如今却因彩礼异化为利益权衡的交易场。
1、因彩礼而陷入“牢狱之灾”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跨国婚恋越来越常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爱情走到一起,本是浪漫的佳话。
然而,张女士在荷兰的遭遇,就像一场现实版的荒诞剧,令人唏嘘。
张女士,1991年在河南出生。
曾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江西某高校硕士,后获得公派到荷兰鹿特丹攻读博士的宝贵机会。
出国留学前,张女士曾有过一段婚姻,结婚时向男方索要66万元彩礼。
男方为了能和张女士步入婚姻殿堂,全力将金额凑了出来。
然而出国后的张女士,却偷偷背叛了丈夫。
没过多久,张女士就和一位荷兰男子陷入爱河,两人迅速同居。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国内的丈夫最终发现妻子出轨,愤怒地向其提出离婚。
张女士“欣然”答应,但彩礼拒不退还。
2024年3月,张女士怀孕,她告知荷兰男友并提出结婚请求。
男友随即答应,两人开始筹备婚礼。
结婚前夕,张女士参考了自己第一次的彩礼金额。
作为二婚,她认为金额“只能多不能少”。
之后,张女士便向男友索要8.8万欧元彩礼。
没想到男友听到后,一脸不可置信。
首先,荷兰没有彩礼这一习俗,其次,这一数额相当于荷兰普通人四年的收入。
双方意见不合,爆发激烈冲突,矛盾愈演愈烈,最终选择分手。
幻想破灭的张女士以为此事就此作罢,没想到等她的却是“牢狱之灾”。
分手后,荷兰男子对张女士的行为“越想越气”。
在愤怒与失望之下,他选择了报警。
荷兰警方迅速介入调查,以涉嫌敲诈罪将张女士拘留。
法庭上,男方铁证如山般地认为女友的行为就是以婚姻为诱饵的敛财之举。
最终,荷兰法院经过审理,认定张女士的行为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
判处其6个月拘役,刑满后遣送出境。
此外,由于涉及移民欺诈罪,她被列入荷兰及欧盟的移民黑名单,未来无法入境欧美国家。
这一判决犹如晴天霹雳,不仅让张女士的博士学业戛然而止,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张女士咎由自取,最终酿成了“悲剧”。
跨国婚恋中的彩礼争议,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国内婚恋市场的功利化现状。
而相亲角里出现的外籍面孔,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冲击了这一固化格局。
2、相亲角的“国际新面孔”
近日,在我国知名的相亲角北京中山公园里,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姑娘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她通过翻译软件与前来相亲的父母交流,表达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据女孩所说,在俄罗斯,人们认为感情才是婚姻的基石。
对于彩礼等物质要求,并没有强制标准。
像这样的外国女孩并非个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外国女孩来到中国工作生活。
其中一部分人希望在中国组建家庭。
她们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相亲的固有模式,也冲击着相亲市场的固有格局。
然而,外国女孩“轻物质”的婚恋观念,与部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产生了强烈碰撞。
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母亲在相亲角看到外国女孩的征婚信息后,直言:
“不要彩礼怎么行,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以后日子没有保障谁来管?”
不仅是观念上的冲突,外国女孩的出现,为中国婚恋市场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和变化。
对于一些因彩礼、车房等物质条件而难以结婚的中国男性来说,外国女孩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却触碰到了“某些群体”的敏感神经。
对于外国女孩的到来,她们不屑一顾,认为根本不能和自己相比。
一些人在网上辱骂前来相亲的外国女孩,叫嚣着让她们“滚出中国”。
更有甚者,组建“反洋媳妇联盟”,称她们是来“搅局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将矛头对准国内男性,声称:
“在中国都没人能看上你,还指望娶外国人,自我安慰罢了。”
外国女孩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婚恋市场。
那些原本期望通过户口、学历等要求来“抬高彩礼”的女孩,自身的“吸引力”下降。
一些“大龄剩女”现实中结婚压力很大,看到这一幕便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目睹这些现象,人们既震惊,又不免为之唏嘘。
不难看出,我国当前性别对立与婚恋功利化之间的矛盾。
3、养成正确婚恋观
当彩礼成为婚姻的核心要素,爱情在婚姻中的比重被削弱。
一些人将婚姻视为获取物质利益的途径,而非基于感情和责任的结合。
彩礼的真正意义,在于成为祝福的象征,而非绑架爱情的筹码。
扭曲的婚恋价值观不仅让年轻人害怕结婚,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上,人们痛恨的并不是彩礼本身。
而是某些家庭脱离现实的要求和极为“双标”的言论。
一些父母看似是为了孩子“着想”,殊不知却是拿着孩子的青春当作议价的“筹码”。
婚姻的本质是爱情与责任的结合。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我们都应该以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为基础。
国内女性要摒弃扭曲思维,不应将婚姻视为改变物质生活的途径。
而是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与伴侣在精神层面的共鸣。
国内男性也要时刻警惕外部带来的“错觉”。
努力提升个人魅力与能力,而非掩盖自身不足,一味地将原因归结于女方。
对于社会而言,大众应理性辨析,避免挑起对立。
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包容、平等的婚恋观念迈进。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部分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当中国相亲角闯进老外视野:西班牙女子在上海人民公园被求婚》
人民日报|《中国为什么会有“相亲角”?》
新京报|《寻找100位中国“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