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个肮脏的名利场,即使再过五千年也不会改变”!
他是西安一位千年难遇的顶级学霸,年仅16岁就凭借自己独到的见解,出版了三十万字的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
甚至就著名连宋史名家,都破格为其作序,还把他誉为“古今第一史学奇才”,眼看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正在他将要参加高考的时候,却突然在自己家中坠楼身亡。
临死前,他写下遗书告诫世人,还用两句话概括了古往今来的“中国式阴暗”。
这中间究竟都发生了什么?顶级学霸林嘉文为何会有这种“偏激”的举动。
1998年,林嘉文在出生在陕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父亲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外公外婆也是中学教师。
从他开始识字起,家中就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在同龄人还在看童话故事的时候,林嘉文就展现出了对历史超乎寻常的热爱。
小学时期,他便一头扎进《辽金西夏史》等历史著作中,短短几年间,他就把家中与历史相关的书籍通读了一遍。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嘉文观看了《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讲《三国》,节目里那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从那时起,他真正爱上了历史。
小学毕业的林嘉文不再满足于从家中书籍获取的知识,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网络世界,以此拓展自己的历史视野。
他认真研读前辈们的著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学术动态,对于各种史学理论和话题,比如政治过程论、唐宋变革论等,他都深入探究。
在同龄人还在为课本知识发愁时,林嘉文对历史的热爱与钻研,已远超常人,已然显露出非凡的史学天赋。
怀揣着对历史的热爱与执着追求,林嘉文并不满足于单纯的阅读与学习,他开始尝试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与思考记录下来。
从初中起,他便踏上了撰写历史著作的征程,撰写历史著作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林嘉文常常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古籍文献,遇到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就逐字逐句地查阅字典、参考注释,力求准确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14年6月,年仅16岁的林嘉文完成并出版了《当道家统治中国》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道家思想在汉初政治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对汉帝国崛起的影响。
在论证过程中,他旁征博引,引用了诸多古籍中的记载作为论据,观点新颖且论证严谨。
尽管年纪尚小,但他的文字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深刻。
出版方与学校看到这本书的潜力,希望将林嘉文包装成“天才少年”进行宣传,以此吸引更多关注。
可林嘉文果断拒绝了这一提议,坚持匿名出版,他深知年少成名可能带来的舆论压力与负面影响,只想专注于历史研究本身。
在他看来,过度的曝光会扰乱自己的研究节奏,他更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中,深入探索历史的奥秘。
《当道家统治中国》出版后,在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学者对这位年轻作者的才华赞叹不已。
紧接着,在2015年,他推出了第二部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陕西师范大学为此专门举办座谈会,宋史权威李裕民教授亲临现场。
李裕民教授仔细研读了林嘉文的著作后,对其学术规范给予高度评价,称其“远超一般博士生水平”,并盛赞他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
凭借这两部著作,林嘉文在史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眼中闪耀的“史学奇才”。
他的名字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似乎所有人都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随着两部著作的出版与学界赞誉的纷至沓来,林嘉文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公众视野,“天才少年”的标签也被牢牢贴在他身上。
可这份盛名并未给他带来快乐,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媒体得知了林嘉文的事迹后,蜂拥而至,电视台、报社的记者们纷纷拿着长枪短炮,对准这个年轻的史学新星。
各种采访邀约如雪片般飞来,让他应接不暇,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他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接受采访,回答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有些与他的历史研究相关,但也有很多是关于他个人生活的琐碎询问,这让他感到十分厌烦。
外界的质疑声也不断传来,有人怀疑他的作品是代笔,认为一个高中生不可能有如此深厚的学术功底。
在学校里,同学们也因他的特殊成就而对他敬而远之,将他视为“异类”。
以前,他还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玩耍、交流,可现在,同学们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随意和他说话。
曾经单纯的校园生活也变得复杂起来,他在学校里越来越感到孤独。
他一方面要承受媒体的炒作与公众的审视,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
林嘉文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但在应对高考的其他科目时,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尽管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优异,但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过程,让他逐渐感到虚无与迷茫,对未来失去了方向。
长期的精神压力与内心挣扎,使他的心理防线逐渐崩塌,2015年,林嘉文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为了对抗病魔,他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可药物的副作用却让他苦不堪言。
他曾向朋友倾诉:“说明书写药物副作用是增重,我却全身疼痛困倦”,身体的不适与心理的压抑相互交织,让他的世界陷入黑暗。
2016年2月23日晚,距离高考仅有百天之际,林嘉文的生命戛然而止。
这一晚,他像往常一样平静地完成作业,之后,他给一位平日里理解他、支持他的老师发送了告别邮件。
在邮件中,他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这个世界的失望,随后,他从自家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年仅18岁的生命。
这一消息传出,震惊了整个史学界与社会各界,人们难以相信,这位前途无量的“史学天才”,竟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林嘉文在遗书中袒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写道:“未来对我没有吸引力,一生已看透两件事”。
这两件事,一是他看透了世俗生活的无意义。
他清楚地意识到,按照社会既定的轨迹,即使自己努力奋斗,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他早早认清了自己无法超越的界限;
二是他在历史研究中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的重复与徒劳,如同王朝兴衰一般,个体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生命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
他渴望自由,却发现自己被现实的种种关系与利益束缚,连选择生死的自由都难以拥有。
在遗书中,他还对父母、老师和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嘱托。
他的文字间充满了清醒与无奈,让人读来心痛不已。
林嘉文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少年的陨落,更是对社会的一次沉重警示。
社会过度追捧“天才”,却忽视了他们作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世界,将他们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
在教育方面,唯分数论、唯成功论的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与生命意义的引导,让许多孩子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林嘉文这样的悲剧不会再次重演。
新京报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