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朗核问题,特朗普公然发出威胁。对此,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一改以往对特朗普的称呼,直斥其为“骗子”,另一边,中国帮伊朗说了公道话。那么,哈姆内伊的表态有何用意?美国又是否会真的对伊朗动手?
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返回华盛顿的专机上向随行记者放话,说美国已经向伊朗递交了一份关于核计划的提案,要求伊朗尽快回应,否则,“将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他话没说死,但意思已经很明确——如果伊朗不照办,美国就要上强硬手段。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使用此类威胁性措辞,自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重启“极限施压”政策,包括试图将伊朗石油出口归零,并多次宣称若谈判失败,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轰炸”。
据报道,目前美方提案的核心矛盾集中在伊朗核活动的限制尺度。尽管特朗普未公开细节,但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内部对允许伊朗保留何种程度的铀浓缩能力存在分歧。部分官员坚持要求伊朗完全放弃核计划,包括民用领域;另一些人则接受将浓缩铀纯度控制在3.67%以内的方案。
对此,伊朗这边态度很明确:可以谈,但不会屈服。特别是在民用核能力这个问题上,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说得很清楚——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伊方还透露,美方在谈判中经常语焉不详,提出的内容含糊不清,甚至前后矛盾。德黑兰认为,这根本不是诚意谈判,而是带着目的在布局,搞“政治游戏”和“媒体炒作”。
同时,面对美方压力,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回应愈发尖锐。当地时间5月17日,他在社交媒体连发七条帖文,指责特朗普在中东访问期间的言论“水平低下”,称其用武力实现和平的说法是“谎言”,并讽刺这些言论“令美国人民蒙羞”。
显然,哈梅内伊的语气已经比过去更强硬,他原本对美国还保持基本外交礼仪,现在直接改了称呼,叫特朗普“骗子”。这说明伊朗内部对美方的不满已经积压太久,而特朗普这次的中东行,彻底把这种不满点燃了。
不过,伊朗也并没有完全关上沟通大门。此前哈梅内伊的一名高级顾问沙姆哈尼表示,如果美方解除所有经济制裁,伊朗愿意达成一个有条件的协议。这个协议可以包括不制造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允许国际监督等等。甚至当记者问他,如果美国答应这些条件,伊朗是否马上签协议时,他回答:“是的。”
这话说得非常清楚,伊朗不是不要谈,也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希望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实际利益,尤其是解除经济制裁。过去几年,伊朗的经济因为美国制裁确实受了不少影响。如果真能通过协议换来实际经济好处,伊朗当然愿意——但这个前提是,美国不能玩套路、玩双面派。
事实上,这种表面强硬与私下试探并存的策略,也折射出伊朗的现实困境。经济上,美国制裁导致其石油出口从每日200万桶骤降至40万桶,虽在拜登时期回升至160万桶,但特朗普重启制裁后再度承压;军事上,以色列多次暗示可能空袭核设施,而伊朗地下设施的抗打击能力尚未经实战检验;地缘政治方面,叙利亚政局变动削弱了伊朗主导的“抵抗之弧”,使其区域影响力受损。
从这种困境分析,哈梅内伊对特朗普的“骗子”定性,既是国内政治需要,也为谈判争取空间。通过公开羞辱美方领导人,伊朗既巩固了“反霸权”形象,又将谈判僵局责任推给美国,这种策略与2015年伊核协议谈判时的柔性姿态形成对比,也反映出特朗普政府信用透支的后果。
而在美伊激烈交锋之际,中国也说了句公道话,5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中方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权利,愿为推动解决方案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与今年4月中俄伊北京会晤的联合声明一脉相承,三国当时共同呼吁“对话是唯一可行选项”。
显然,与美方“非黑即白”的施压不同,中国的解决方案更注重利益平衡。一方面承认伊朗安全关切,反对将地区动荡简单归咎于某国;另一方面坚持核不扩散原则,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这种务实态度充分维护了国际体系稳定。
不过,尽管美伊火药味浓厚,但双方仍保留谈判窗口。伊朗提出“通过第三方间接谈判”,美国特使威特科夫称第四轮会谈“令人鼓舞”,这些信号表明底线尚未完全崩塌。也就是说,目前美伊之间尚不至于兵戈相向,但风险确实在增加——特朗普的话越来越硬,哈梅内伊的称呼已经从“美国总统”变成了“骗子”,这说明双方的信任基础已经被消耗殆尽。
如果后续谈判继续卡壳,不排除会出现某种军事摩擦。总之,特朗普已经把牌摆上桌面,伊朗也亮明底线。谈不谈、怎么谈,要不要动手,都取决于接下来双方的接触。历史经验表明,军事威胁从未真正解决伊核问题。2019年特朗普叫停空袭、2025年伊朗暂闭核设施避险,都说明双方深知冲突代价高昂。说到底,理性选择仍是回到谈判桌,就看接下来双方要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