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还在狂奔的人
这是贰贰零陆看作品的第314影评
《碟中谍》系列
(Mission: Impossible)
近日,一部系列电影的最新续作正式定档,虽然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映时间比全球时间略晚了几天,但从宣布定档的时间节点来看,很难不让人联想发行方正是等待中美贸易关税有了阶段性结论后才做出的决定。
《碟中谍8:最终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是该系列电影的第八部,也是《 碟中谍》系列中首次以上下部(7和8)形式呈现的下部作品,而且,不论是片方还是影迷,很大程度上都把这一部假想为系列的最终章。
目前为止,作为动作片的系列电影,又有谁敢打保票说一定是最后一部呢?当然……除了把邦德写死以彻底结束该角色的007,而且,新版007也马上要来了,但对于影迷来说,新007永远不会是007了。
说回《碟中谍》系列,是否还会有下一部,除了看这“最后一部”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外,最重要的,还要看伊森·亨特这一角色能否返聘到阿汤哥,毕竟,也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了。
从1996年上映的第一部 《碟中谍》开始,这一系列已经陪伴了影迷近30年,试问还有哪个影视IP能够长盛不衰如此之久,并且从头到尾都是由一人饰演主角,我们从脸上皮肤嫩到出水的小生看到花甲之年的Tom Cruise(汤姆·克鲁斯)。
《碟中谍》第一部上映时的 1996年,那时的互联网还是拨号的,手机也只能打电话,汤姆·克鲁斯的脸还没被岁月刻上皱纹,我们很多人观看这部影片的途径还大多是用VCD甚至是录像带(这俩物件儿的名字应该从未出现在现在年轻人的脑海中过),而且应该有不少人看的还是盗版盘。
那时的电影,有严格意义上的“尿点”,因为中间需要把光盘A换成光盘B。
观众们永远都会记得那位小鲜肉招牌式的 悬在天花板上的“悬空盗取光盘”的戏码,这一标志性动作也成为了后续众多影片模仿和恶搞的桥段。
但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无不为剧情中 那个穿着黑色紧身衣、汗珠从鼻尖滴落的阿汤哥捏了一把汗。
慢慢的,阿汤哥也从“小鲜肉”正式晋升为了“拼命三郎”,第一部《碟中谍》中的汤姆·克鲁斯,还是好莱坞标准的“漂亮男孩”,他演伊森·亨特时,眼神里带着一丝青涩,动作戏虽利落,但总让人觉得是“偶像在演特工”。
直到2000年的《碟中谍2》,吴宇森给他灌了一剂猛药——长发、皮衣、徒手攀岩、飞起的白鸽,等等元素,硬生生把特工片拍成了武侠片,那时的观众一边吐槽“太浮夸”,一边偷偷学他甩墨镜的姿势。
真正的转折在2011年,《碟中谍4》里,47岁的阿汤哥亲自爬上迪拜塔,挂在世界最高建筑外的那一刻,全世界都意识到:这个男人不是在演戏,是在玩命。
此后的每一部,他都在挑战人类极限——扒飞机、高空跳伞、摩托车悬崖飞跃。
影迷们从“看他耍帅”变成“求他保重”,而他的脸,也从光滑紧致,渐渐有了风霜的痕迹。
如今再看第七部,60岁的克鲁斯依然在狂奔,只是镜头偶尔扫过他眼角的皱纹时,观众才猛然惊觉:原来那个“小鲜肉”,已经渐渐老去。
《碟中谍》系列电影的另一成就,便是他有着自己经典的配角团,当然,其中有人离开,有人坚守。
除了永远在“跑、跳、摔”的伊森·亨特,《碟中谍》的配角们同样写满了一代人的记忆。
Ving Rhames(文·瑞姆斯)饰演的卢瑟,从第一部开始就是伊森最可靠的技术后盾。
29年前,他还是个戴大耳机、敲键盘的“宅男特工”,如今沧桑的他,依旧坐在电脑前念叨“这次任务不可能完成”,观众笑称:“卢瑟的电脑从台式机换成了笔记本,但他那句‘你疯了吗’永远没变。”
Simon Pegg(西蒙·佩吉)的加入则是系列的一次“叛逆”。
2006年的《碟中谍3》中,他本是插科打诨的喜剧配角,结果硬生生靠“话痨”属性成了团队灵魂。
当年那个顶着一头乱发、手忙脚乱拆炸弹的班吉,如今成了穿西装打领带、一边黑进系统一边讲冷笑话的中年大叔。粉丝们说:“班吉的头发越来越少,但幽默感一点没丢。”
也有人悄然退场,比如第一部的女主演Emmanuelle Béart(艾曼纽·贝阿),当年一袭红裙惊艳全场,如今早已淡出银幕;又比如《碟中谍2》中与克鲁斯对决的Dougray Scott(多格雷·斯科特),反派演得再狠,也抵不过岁月悄无声息的“封杀”。
《碟中谍》系列的每一部,都是一部时代科技的纪录片。
第一部里,伊森靠一张3.5英寸软盘窃取情报,观众还在研究“这玩意儿怎么用”,到了第三部,虹膜扫描和卫星追踪成了标配,影院里响起一片“这技术现实中有了吗”的嘀咕,第七部直接玩起人工智能,反派不再是人,而是一串代码。
年轻人看得兴奋,老观众却怀念起那个需要“亲手拆炸弹”的年代。
最扎心的莫过于通讯工具的变化,第一部中,伊森用公共电话亭接收任务,第七部里,他戴着AR眼镜指挥行动,有影迷发帖吐槽:“以前觉得电话亭接头超酷,现在小孩们只会问——为什么不发微信?”
但,我们何尝不是伊森·亨特呢?29年,八部电影,对观众而言,早就不只是看个热闹。
有人从学生变成父母,带着孩子进影院时,才发现自己当年和伊森一样“天不怕地不怕”;有人在职场浮沉多年后重看老片,突然懂了为什么伊森总说“我不接受命运”;甚至有人和阿汤哥一样,在生活里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务”中,学会了咬着牙说“我可以”。
当第七部的片尾曲响起时,银幕上闪过从1996年到2023年的片段剪辑,伊森的脸从年轻到沧桑,观众席里有人悄悄擦了擦眼角。这一刻,电影里的特工和电影外的普通人,终于在时间里和解——我们都曾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最后却只是被世界改变。
但还好,有人替我们在银幕上永远奔跑,永远不认输。
《碟中谍》系列已上映了七部,第八部也马上会与观众见面,其中的套路早已被摸清:阿汤哥挑战极限、团队内鬼疑云、最后一秒拆弹……可观众依然愿意买单,因为大家看的早已不是剧情,而是青春的回声。
第四到八部的导演Christopher McQuarrie(克里斯托弗·麦奎里)说,这个系列会一直继续,“直到汤姆爬不动为止”。
但或许,当某天阿汤哥真的退休时,影迷们反而会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看他玩命了。”
只是到那时,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子,能让全场又哭又笑呢?
看完别忘点个文章最下面的“赞”和“在看”
这么努力了,都不点吗?那我哭给你们看!
如喜欢,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