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X(原来的推特)时看到个爆了的帖子:美国环保局局长李泽尔丁公开表示,自己要推动取消新车标配的“自动启停”功能。他的理由很简单——“大家都讨厌他。”

光这一句话,24小时内就收获了800多万次浏览,十万多转发,还有快十万个点赞。这数据放在汽车圈里,已经不亚于一次旗舰新车全球首发了。

讲真,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差点把手里的咖啡喷到方向盘上——这不就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吐槽的“伪环保”代表作之一吗?终于,连美国人都受不了了?



自动启停到底为谁服务?车企说省油,用户说:你别管我!

自动启停这玩意最早是打着“节能减排”旗号上的车,尤其是随着排放法规一波接一波,各大车企像中了邪一样,争先恐后地把这个功能塞进车里。你不管是十万级别的合资小车,还是三四十万的进口SUV,统统给你标配上。

说白了,是为了满足那张“排放成绩单”,而不是为了让你我开车更舒服。

我自己亲身体验过不下十台带这功能的车,一上车第一件事就是在中控上摸那个“OFF”按钮。不是我矫情,是真的用着难受——尤其在高温天或者南方湿热环境,发动机一熄火,空调跟着断电,那感觉像是被人关进了蒸笼。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人都讨厌。有的人对那一两秒的重新启动震动没啥感觉,有的人习惯了城市红绿灯等十几秒,也懒得管。但你真去问问那些长期开车上下班的人,90%以上的反馈都会是:“我用不上这功能。”而且多数人一买完车,第一件事就是找方法把自动启停彻底关掉——不是一次性,而是永久性。

真省油?也就几毛钱的事,却换来几千块的隐患

你可能会说,“这东西省油啊,红绿灯停下来那几秒,不用发动机就能少烧点油,何乐而不为?”我不否认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实能测出一点油耗下降。但问题是,这种下降,是“理论上的几毛钱”,还是“现实中的千元维修费”?



我有位哥们,开的是一台德系品牌中型车,某天起动机突然趴窝,4S店一检查,说是启停频繁启动磨损严重。报价?接近8000块。这要是搁老款传统车上,起动机一用就是十年八年,谁听说过三年就坏的?

自动启停这个功能的逻辑是:每次车子刹停超过几秒,发动机自动熄火,然后你一松刹车,重新点火。这一个来回,起动机就得拼命干活。一趟早高峰几十个红绿灯下来,发动机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启动几十次。你说这对机械部件的磨损能不加快?

再往深一点讲,它对电瓶的损耗也不小。很多车型为了应对频繁启停,配的都是“增强型”或AGM电瓶,价格自然比普通电瓶贵不少。可惜,多数车主并不知情,等哪天发现电瓶寿命异常短,还以为是自己忘了关灯。

空调不给力,热得你怀疑人生

自动启停最让人吐槽的点,其实不是发动机启动时的震动,而是空调系统的“罢工”。

你要知道,绝大多数燃油车的空调压缩机,是靠发动机带动皮带驱动的。也就是说,只要发动机熄火,压缩机就停工。而这时候你坐在车里,哪怕外面三十多度,里面空调出风口立马变成“常温送风”。你说你坐得住,我反正是坐不住的。

除非你买的是混动车型,或者那种带电动压缩机的车型,否则空调一断,整个人都要“上头”。

夏天开车堵在北京三环,外面车水马龙,我一脚刹车停下,发动机自动熄火,不出5秒钟就能感受到车内温度肉眼可见地飙升。想重启空调?不好意思,得先松刹车让发动机重新启动。那一刻我真的怀疑,是不是我花了几十万买了辆“自动蒸笼”。

美国人能喊停,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

美国这次提出要取消自动启停功能,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他们可能终于意识到,环保不该靠强制功能搞“数字游戏”,更不能牺牲用户体验去换政绩数据。

但反观国内,现阶段大部分厂商仍然选择默认开启自动启停,哪怕很多用户根本不需要它。原因也很现实,环保法规要求越来越严,车企只能从这些小功能上“挤牙膏式”地凑指标。至于你用着方不方便?抱歉,先不在考虑范围内。

不过我们真的不能一直这么下去。环保固然重要,但技术进步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就像智能手机不再强制预装某些APP一样,汽车也该尊重用户的操作习惯。你可以配备这个功能,但别默认开启,给车主留一个“自由选择”的权利,很难吗?



写在最后:别再用“伪智能”恶心用户了

我一直有个观点:真正好的科技,是在你不知不觉中改善你的生活,而不是让你每天第一件事就想着“怎么把它关掉”。

自动启停,本质上不是错。错的是“强迫式设计”,错的是“只考虑测试数据、不考虑用户感受”的那套思维。

美国人这次说“大家都讨厌它”,终于说出了大实话。如果国内车企还不打算改变,那也没关系,用户的手指会说话。你不让我们关,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刷隐藏,甚至去第三方改装。到头来,多了麻烦,失了口碑,还得用户背锅,这买卖,真的划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