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一品牛肉干实为猪肉制品”的新闻引发热议。北京消费者于女士网购的“一品牛肉干”,配料表竟标注主要成分为猪肉,商家却辩称“‘一品牛’是商标,‘肉干’才是产品名”。事实上,这种利用商标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并非个例!
心机商标套路深
商家将“一品牛”注册为商标,产品名仅标注“肉干”,通过统一字体排版诱导消费者误读为“牛肉干”。
类似套路还有“供港牛奶”(与香港无关)、“德子土鸡”(“德子土”是商标)、“山里来的土”鸡蛋(“山里来的土”是商标)。这些“文字游戏”已形成产业链,比如“树上熟”水果商标暗示自然成熟,实际水果青涩酸硬;标注“120W”快充头实测仅12W,商家称“120W是商标名”;还有“其他没了”酸奶,商标与成分表拼接成“水、山楂、冰糖 其他没了”,暗示无添加剂......
这些商标通过刻意拆分词语、玩文字游戏来迷惑消费者,网友表示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陷阱。
对此,网友神总结:“现在买东西得带放大镜——先找‘®’标,再拆解文字,最后查配料表!”
商标审查真有这么松?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规定了商标注册的禁止性条款。“如与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家机关等名称相同或相似;与红十字,红新月等名称或标志相同相似;县级以上地名,带有侮辱性质、歧视色彩的、损害公共利益、有违道德风尚的词语,都是不能作为商标使用的。”
其次,带有欺骗性的,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或产地产生误认的,以及缺乏显著特征的名称,也无法通过商标注册。
另外,与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的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也会被驳回。
商标审查具有主观性,且遵循个案审查原则,因此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会出现差异,以及难以预测后续实际应用情况的情形,比如“其他没了”商标用在酸奶上,一般很难想到会在配料表中出现产生误导情形!
商标管理部门在注册审核阶段需加强实质性审查,防止注册目的不纯、带有故意误导性的商标流入市场,仅仅是规制此类商标违法行为的第一关。后续市场监管部门还需加强商标使用监管,对违法行为予以有效惩治处理。另外,健全法律制度,持续加强误导性商标打击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一品牛”到“120W”,商家把聪明才智用在“套路”而非品质上,终将反噬品牌信誉。唯有消费者擦亮双眼、监管重拳出击、企业诚信经营,才能终结这场“文字游戏”的闹剧。
来源 | 北京高沃知识产权(ID: gaowoip-com)
编辑 | 北京高沃知识产权(ID: gaowoip-com)
声明 | 部分图文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