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沃野田野间,一场“滴水必争”的农业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传统耕作方式。走进好力保镇28万亩高标准农田,防渗渠道如银色丝带纵横交错,昔日的“跑冒滴漏”已成往事。通过新建56公里防渗渠道,该镇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跃升至0.8,年节约农业用水25万立方米。

“节水行动”的浪潮同样改写着水稻种植的“水账”。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稻田里,现代化播种机轰鸣而过,稻种精准入土,滴灌带与降解膜同步铺设。理事长杜岗指着整齐的田垄介绍:“过去种水稻,水像‘流水账’哗哗淌,现在用上旱作技术,节水2/3,产量却不减!”

通过“旱直播+降解膜覆盖+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当地旱作水稻亩均用水量仅350立方米,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绿色种植的稻米品质更优,市场售价也高出普通大米不少。如今,好力保镇旱作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展至2000亩,节水与增收的双重效益吸引更多农户加入转型行列。

玉米和大豆田里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初夏时节,万象“耕”新。巴彦扎拉嘎乡的田野间机声轰鸣,浅埋滴灌管铺设机正穿梭作业,一条条纵横交错、排列有序的“水利脉络”深入黑土地,浅埋滴灌技术正为作物根系精准“投喂”水肥。

“从前大水漫灌,一半水都蒸发了,现在滴灌带埋在地下,水肥直达根部,苗齐苗壮产量高!”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宏发村种植户王全德满脸笑意地感慨道。这项技术通过减少蒸发和径流损失,灌溉周期延长30%,肥料利用率提升17%,亩均节水200立方米,增产15%以上,真正实现“省水、省肥、增产、增效”的良性循环。

技术落地离不开理念生根。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2025年年初已累计开展下乡指导10余次,覆盖超1200人次。在乡村集市上,技术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滴灌带铺设技巧;网络平台上,短视频生动演示水肥一体化操作。许多农户从“觉得高科技用不起”转变为“主动上门学技术”,全旗农业用水效率整体提升20%,传统漫灌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初夏的田野上,播种机与滴灌带铺设机协同作业,节水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正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绿色动能。在这里,每一滴水都在精准调控中物尽其用,每一株作物都在科技护航下茁壮成长,一幅节水增收、生态和谐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在北疆大地徐徐铺展。(张文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