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热闹非凡。市民们手持特制集章卡,排起长队,在初夏时节开启了一场名为“苏州河的前世记忆”的探秘之旅。作为普陀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这里融合了文物、非遗与科技,让市民在夯土木桩与非遗丝线交织的场域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动。
市民手持特制集章卡在体验各类项目
下午两点,玻璃栈道上的脚步声叩响了时光的门扉,博物馆地下7米深的遗址陈列厅迎来第一批探秘者。10组亲子家庭和小学生记者跟随讲解员的指引,穿行于密如森林的848根木桩之间。青石缝隙间的铁锭榫卯结构引得孩子们频频驻足,有人指着木桩上的神秘符号追问:“这些像印章的图案是什么?”讲解员解释:“这就是八思巴文,元代官方文字,里面每根木桩都有专属‘身份证’,正是这些文字让遗址有了时间记录的证据。”42米长的八字形闸墙下,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的智慧透过层层夯土与底石娓娓传来。市民齐先生用手机记录下儿子弯腰观察闸基夯层的画面说,“相较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通关打卡’式过程更有意义,孩子也看得更加仔细。”
考古研学堂成“探秘现场”
地面广场此刻化作流动的非遗长卷,竹丝编艺人指尖翻飞,细若毫发的竹篾在阳光中穿梭,引得不少市民驻足临摹。手持集章券的市民们穿梭于各个文化驿站,在元曲擂台对出“花落花开总不知”的下联,于投壶区屏息掷出竹矢精准入壶,每完成一项挑战后便可收获一枚专属章纹,集满即可领取非遗礼品
最具人气的漆扇体验台前,素绢团扇浸没在染缸内,小心翼翼转动扇柄,凭借水面张力让色漆在水分子张力作用下恣意流淌,生成独一无二的漆扇。市民高女士兴奋地说,“几滴油漆挑开一转,就可以形成这么漂亮的扇面,太好玩了。”
漆扇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策划的契机源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非遗’的子主题。作为上海唯一在原址上完整保护的元代水利遗址,博物馆希望将广场区域打造成连接古今的文化空间。”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徐威加说,“还计划研发更具沉浸感的参观活动,让观众真正穿越到元代的治水现场。”
今年,普陀区文旅局联动博物馆还创新推出“鉴宝”活动。在鉴宝台前,来自市文物鉴定中心的周祥、华慈祥、沈山三位专家坐镇现场。面对收藏爱好者殷切又忐忑的目光,专家们专注地审视藏品的纹路细节。“这个年代不对,看起来还比较新。”“这个其实是流水线上的工艺品。”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为群众讲解鉴宝知识,以严谨专业的态度逐一“鉴宝把脉”。市民宋先生说,“来鉴宝的人大都对古玩字画很感兴趣,这样的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
博物馆不仅呈现着元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密码,更要化身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社区文化客厅,让文化遗产的脉搏在当代生活中强劲跃动。甘泉路街道负责人表示,“今年,博物馆周边将结合普陀区美丽道路建设进行美化,提升配套设施的便利度。此外,博物馆周边还将被打造成一个水闸历史文化街区,将博物馆的影响辐射到周边商业载体中,让底蕴内涵向社区延展。”
与此同时,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普陀区所有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并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顾正红纪念馆“回望五卅狂飙 赓续百年荣光”主题展览、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潮涌东方 百舸争流”主题展览等,都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设置的虚拟抠像拍照互动体验,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推出的知识问答互动小游戏,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趣味性,让大家在参与互动中感受博物馆的奇妙魅力。
原标题:《从元代夯土到非遗市集,让水闸遗址“活”起来》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胡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