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是一把衡量社会温度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愿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们突破身体桎梏,用专业能力重塑社会认知,在生活和工作中闪闪发光。其中既有视障男孩从盲童学校考入大学,也有先天骨骺发育不良的女性打拼事业,用实力证明生命的维度从来不应被生理条件所定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勇敢追梦者的故事,感受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芒,见证一个个平凡身躯里迸发出的非凡力量。

看不清世界的“大眼睛”

书本上的文字需要凑到眼前才能辨认,电脑屏幕几乎要贴到鼻尖……即便戴上2000度的眼镜,林淼眼中的世界依然蒙着一层挥之不散的雾霭。


初见林淼时,他正“埋头”在工位上校对文件。乍看之下,除了电脑屏幕上格外放大的字体,他看起来和普通人并没有两样。然而,走近才发现,他拥有着一双独特的“大眼睛”——厚重的镜片后,他的双眼被放大了四五倍。察觉到记者的视线,他忽然抬头笑道:“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像小黄人?”

林淼告诉记者,他出生就被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历经五次手术却只换来微弱的视力。对他来说,世界永远是一幅未对焦的相片,所有的轮廓都融化在朦胧的光晕里。但就是这样的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从盲童学校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英文专业。

“在学校的时候其实不会想特别多,因为只要我笨鸟先飞就可以完成课业。但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我就感觉,好像我的努力一下行不通了。”因为视力障碍,林淼投出的简历纷纷石沉大海,让他一下子在毕业季慌了神。

幸运的是,奉贤区残联也一直在关注这个男孩,并通过需求清单、岗位清单精准匹配机制,为他“牵线搭桥”争取了一个面试机会。“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是有过担心的,但面试的时候,林淼就展现出很强的专业素养。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也是跟着师父努力学习,大家对他的工作能力都是肯定的。”益发施迈茨工业炉(上海)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魏芳回忆。

入职后,公司也为林淼定制了一套“专属办公工具”:比同事显示屏都大一号的27寸显示器,让文件看起来不再费力;盲童学校都鲜少配备的高拍仪,让报价单和出口单据不再模糊。“我记得当时是周五,我们领导发现我看电脑比较费力,就说要给我换一个显示器。我以为最快也要一周时间,结果下周一上班的时候,就发现已经换好了,当时我的内心是特别感动的。”林淼说。


(琵琶弹奏者为林淼)

美好的生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果实。现在的林淼,既能独立处理国内客户订单,又能协调跨国出口流程。周末时间,他会去奉贤区残疾人艺术团中排练乐曲,参加演出。“现在已经很幸福了,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林淼腼腆地笑说。

风吹不倒的“小身躯”

“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这是吉纯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


政策激励叠加硬实力,“被折叠的简历”正在慢慢展开……

今年53岁的她个子不高,但气场很强。明明是童装尺寸的衣服,穿在她身上就会变成干练的职业装。即使没有配图,想必你也可以猜到——吉纯是一名“袖珍人”。可让她最苦恼的,却是她不够“矮”。

“根据肢体残疾的评定标准,成人身高不超过130厘米被归类为肢体残疾四级,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侏儒症,然而我比这个标准高了5公分,所以我的残疾证没能办下来。没有残疾证的话,对我当年高考以及后面找工作,影响是特别大的。”如今,吉纯用一种聊家常的语气回忆往事,但依旧能听出遗憾和不甘。“可生活总要继续,我不能被这些事情打趴下。”她又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吉纯告诉记者,初入职场,身高问题常让她陷入尴尬——同事们的目光总不经意地从她头顶掠过,客户握手时弯腰的幅度也带着微妙的俯视感。“会有一点委屈,感觉自己被轻视了。但我不担心这种情况会一直下去,因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看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强不强。”自信自强,始终是吉纯身上最鲜明的特质。靠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她最终成为了公司的会计主管。

然而,与事业上的蒸蒸日上一起到来的,还有病痛的折磨。2005年开始,吉纯发现自己开始出现行走吃力的情况,之后逐步发展到了无法站立的状态,2008年检查才发现双侧髋关节磨损严重,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医生和我说,如果手术失败的话,我下半辈子就要一直瘫着了。那段时间,我觉得才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工作也辞了,每天在疼痛的折磨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最后下定决心,如果手术成功,我就自己创业。”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吉纯也在修养好身体后“再出发”。2010年,她创办了上海纯毅财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5年的打拼,吉纯带领团队一步步从30平方米的临街办公室搬进8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里。“以前觉得我的身高是劣势,现在反而变成了我的招牌,客户只要和我见过一面,都会记住我。”

如今,她的残疾证终于办下来,但她早已不在乎。她的公司每年也会招不少残疾人士实习。吉纯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以对待自己的高要求对待这些实习生。“我希望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也依然有向上的力量,在这个世上倔强生长。”吉纯说。

残疾人事业蓝图愈发清晰

奉贤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如何?还要看数据说话。

近年来,奉贤区残联紧扣市“十四五”残疾人事业规划,以促进就业三年行动为指引,构建起“政策护航+技能赋能+社会协同”的就业生态。“一方面,我们始终推进政策激励,对超比例聘用残疾员工的企业给予补贴政策,三年来累计发放社保补贴25.4万元、岗位补贴1069.9万元。同时,通过‘一人一策’建档、‘量体裁衣’配岗,三年来新增城镇就业634人、农村就业360人。”区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邬卫国说道。

此外,区残联还在为残疾人群锻造职业硬实力上下足功夫。一方面,打造职业技能充电站,今年开设中西面点、茶艺、直播、人力等课程,55名学员中36人斩获职业资格认证。另一方面,搭建技能比武大擂台,区级竞赛27名选手同场竞技,7名入围全国竞赛梯队训练营。同时,架设人才评估坐标系,为5名高校毕业生、149名阳光基地学员开展职业能力评估,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然而,等到残疾人群找到工作后,区残联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身为“娘家人”,区残联提供从岗前指导到在职关怀全程守护,全力营造包容性就业生态,通过“三进”行动宣讲政策,优化残保金征缴机制,让无障碍就业理念生根发芽。

从奉贤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完善的社保补贴和技能培训体系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和精准服务,切实解决残疾群体的就业难题。在这里,残疾人群的就业困境从冰冷的统计数字,转化为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人一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超越简单的用工安置,升级为更多充满巧思的职场温度。

当政策红利的阳光穿透就业歧视的阴霾,照进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残疾人群自身永不停歇的成长力,成为撬动命运的最坚韧杠杆。那些曾经被偏见所“折叠”的人生简历,终将在包容的阳光下舒展成斑斓的人生画卷,为每个独特的灵魂培育自由绽放的土壤。

记者: 陆婷婷

编辑:何海丹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