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去旅游,更不是为了避风头。
毛泽东从延安撤出来那会儿,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他得带着中央工委找个新窝。
可你说全国那么大,他怎么偏偏盯上了华北那块小地方——平山?地图上看着不咋地,山多路难,交通不便。
可他就这么拍了桌子:“去白毛女的老家。”
你听着像是开玩笑,其实这话背后藏着门道。
不是因为那出歌剧有多火,而是因为他早就盯上了这地方。1945年的时候,《白毛女》在延安演出那场,毛泽东坐在台下,眼圈都湿了。
演到喜儿唱“北风那个吹”,台下战士当真了,差点掏枪射黄世仁。
戏是假的,情绪是真的。
毛泽东记住了,这出戏里的人和事,都是从平山来的。
可戏归戏,打仗不是靠感情用事。
他要的是一个藏得住、打得赢、能撑住全局的指挥部。
平山不是随便挑的。
他手下的聂荣臻,司令部早就藏那片山里好几年了。
老百姓给养送到山沟沟,报纸上登的那些“最后一碗米送军粮”,不是编的,是实打实的事。
说到这,还得提个细节。
早在1938年,一个叫曹慕尧的县委书记,跑到延安汇报工作。
他一张嘴就是:“平山东边平原粮多,西边山高沟深,十二条河流养着十几万人。”毛泽东当时就愣住了,问:“你这地儿,能藏事儿吧?”曹慕尧点头。
就这三分钟的对话,埋下了九年后的决定。
再说回1947年,延安撤了,胡宗南的兵追得紧,中央工委必须转移。
毛泽东没犹豫,直接说:“去白毛女的地方。”不是浪漫,是信得过。
他脑子里早就有一张看不见的地理图,不是地图上的,而是靠报纸、战士、干部一点点拼出来的。
平山的红军游击队、八路军、地方武装,干得都不赖。
而且你以为毛泽东只关心打仗?错了。
他还关心种地。1943年,那支“平山团”奉命回防延安,带着家乡的谷种,在南泥湾开荒。
种出来的粮食味儿正,毛泽东吃了一口,说:“这米有点意思。”他不是说好吃,是说这群人能打又能种,不靠谁,自己能活。
西柏坡这个地方,真不大,就百来户人家。
可一通电话线架在芦苇荡里,能直接连到全国战场。
大军调动、情报传输、战役部署,全靠这条线。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就是从这村子里发出的电报定的局。
你说奇不奇?
三大战役一打完,西柏坡的任务也快结束了。
可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又说了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是进京赶考。”这不是随口一说,是他心里有数:接下来不是打仗,是治理国家了。
西柏坡还有一件事不能不说。
开七届二中全会那阵,中央就在这儿定下了新中国的基本方针。
会议室里没沙发,只有几张木桌,墙上挂着电报稿,一封接一封,都是战场来的。
毛泽东住的屋子,也就一张土炕,书摊了一炕头,《资治通鉴》放在最上面。
他不是念旧书,是想从这些老书里找点治国理政的思路。
这地儿虽小,但打出来的仗、定下的事,全是大事。
可你说它现在成了纪念馆,游客来了走了,很多人只知道“两个务必”,不知道那时候的电报、电话、饭菜、夜谈有多重要。
平山这地方,能选中,不是因为它风景好,而是因为这地方养得出能打能挨的兵,藏得住人,送得出粮。
毛泽东不是光看地图选点,他是看人、看事、看民心。
而那些当年从平山走出去的兵,有些后来成了中央警卫团,有些留在了各大战场,有些没能回来。
他们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没人能忘。
有些事,说出来像传奇,其实都是一步步算出来、选出来、拼出来的。
西柏坡不是靠运气,是靠人命、靠吃苦、靠信念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