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牧草抽芽、野花竞放,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然而,随着自驾游热潮的到来,一些隐忧也随之显现。

全国各地前往呼伦贝尔地区自驾游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如汽车碾压草场、随意丢弃垃圾、追逐野生动物等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正在对这片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车轮下的土壤“窒息”

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对轮胎磨损颗粒的研究,车辆碾压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孔隙度显著下降,并促进有害化学物质(如6PPD—Q)的形成,进一步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

连锁反应:

车轮碾压后板结的土壤无法涵养水分,牧草根系因缺氧死亡,地表裸露后易引发风蚀沙化。

生态链危机:

众多环境科学研究表明,随意碾压草原、丢弃垃圾,使微塑料渗入土壤,被牧草吸收后进入食物链,会威胁牛羊等草食动物健康。

触碰红线必受严惩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离开道路在基本草原上行驶或者未按照确认的行驶区域和行驶路线在基本草原上行驶,破坏草原植被的,由旗县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可以并处草原被破坏前三年平均产值三倍以上九倍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做草原的守护者 而非征服者

01

车轮有道:守护草原呼吸

沿指定牧道或景区公路行驶,拒绝“草原穿越”“网红打卡点”自驾。

如需停车观景,选择石子路或硬质空地,避免碾压嫩草。

02

垃圾归零:践行“无痕法则”

随身携带可降解垃圾袋,将食物残渣、塑料瓶等分类带回城镇处理。

警惕“生态友好型”伪概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评估报告《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指出,所谓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实际上并非一劳永逸的替代方案,它对人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并不比传统塑料小。

03

距离之美:敬畏生命边界

与野生动物保持50米以上观测距离,禁用强光手电、无人机惊扰。

观赏花卉时“只拍照不采摘”,采摘即意味着物种延续的中断。


当我们谈论“诗和远方”时,别忘了,草原不是无坚不摧的旅游“背景板”,而是无数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每一次文明的驻足,都是对自然最珍贵的回报,每一个细微的克制,都是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纯净的天地。

守护草原,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新闻》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