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继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我国即将迎来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盛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亚冬会)。
在主办城市哈尔滨,人们有幸再次见证这一场中外人民深化交流、增进友谊的“双向奔赴”,而哈尔滨也将“亚冬会”作为2024年冰雪旅游季的主题,通过体育和冰雪、文旅的融合共促,使这个冬季更加动感热情、生机勃勃。据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执委会数据,目前已有34个国家/地区奥委会报名参加本届亚冬会,规模为历届之最。为保障亚冬会有序进行,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聚焦亚冬会金融服务保障工作,组织全省银行、外币代兑点、特许机构等,提供专业、优质、安全、便捷、智能的金融服务,为此次运动盛会添“金”增“彩”。
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 于立志
提供“长期性、保障性,针对性、便利性,广泛性、实效性”信贷产品与服务
在亚冬会筹备之初,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充分调动辖内金融资源,加快推动哈尔滨“冰雪基建”步伐,打好亚冬会赛事服务基础;随着年度冰雪旅游季的逐渐临近,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文旅产业政银企有效对接,进而带动全省冰雪经济发展。
一是强调金融支持的长期性、保障性,成为核心主体项目的坚实后盾。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聚焦亚冬会冰雪体育赛事经济,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主动对接各类主体资金需求,围绕冰雪体育场馆综合体、冬季运动活动中心等的配套建设、项目改造,推广“冰雪体育场馆信贷投入+运力提升收益还款”等贷款模式,打造闭环式金融配套融资模式,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截至2024年12月末,黑龙江冰雪产业类贷款余额80.3亿元,同比增长12.6%;累计支持冰雪产业相关项目137个,服务企业801户。
二是注重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针对性、便利性,实现冰雪产业链上企业的精准赋能。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根据旅游客运、观光缆车、船舶游艇、旅游演艺、游乐设施相关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轻资产特点,探索“整区授信”新模式,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优化信贷资源供给,同时,开启绿色通道,通过“企金、信审一体化办公”等方式缩短相关贷款的审批时间。截至2024年12月末,黑龙江省共有冰雪产业相关特色信贷产品99个。
三是凸显融资对接的广泛性、实效性,加速冰雪经济发展的全面开花。以亚冬会为契机,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会同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多个部门举办“金融赋能文旅 冰雪燃动龙江”2024年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活动,哈尔滨主会场集中签约、12个市(地)分会场洽谈签约。通过融资对接活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与12家银行机构签订了政银战略协议,8家银行机构与文旅企业签订授信协议,授信金额21.3亿元,主会场和分会场达成年度融资意向超50亿元。
筑牢“数字化、标准化、安全性”金融防护屏障
金融安全在重大赛事金融服务中不仅可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资金和支付保障,还可通过发挥科技应用、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作用,确保赛事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从三个方面入手建设全辖金融安全防护屏障。
一是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健全科技治理体系,加快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数字金融核心竞争力。同时,深化关键核心技术应用,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筑牢依法合规安全底线,提升数据要素综合应用水平和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公平性。
二是加快金融标准化建设。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充分发挥金融标准对辖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全省金融标准协调联动机制,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等金融标准化活动,以金融标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激发机构和企业的创新驱动力。
三是保障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组织辖内金融机构进行重点风险排查,并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应急演练,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及业务系统连续服务能力。此外,要求金融机构对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处理活动、数据安全技术及个人信息保护等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对数据资产的保护能力。
打造“硬实力+软服务+层级化”的外卡支付服务环境
作为亚冬会组委会金融服务工作组的重要成员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协助组委会起草了《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赛时场馆金融服务方案》,共同做好亚冬会期间的金融服务工作,并以此推动哈尔滨全域乃至黑龙江全省的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一是提升境外银行卡受理的“硬实力”。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结合境外来华人员刷卡消费需求重点,合理划定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商户名录,指导辖内各金融机构开展外卡受理商户提质扩容工作,不断扩大外卡受理商户范围。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共6001户重点商户布放可受理境外银行卡POS机,较年初增长443%,全面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多类消费场景。
二是优化外卡支付的“软服务”。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布“便利支付 龙行无忧”宣传品牌和主题宣传片,制作中、英、俄三语《外籍来黑龙江人员支付服务指引》,并在全省各旅游景点、涉外酒店、机场、车站、银行网点等多渠道广泛宣介,累计开展相关宣传报道700余次,阅读量超过23万人次。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对重点区域、场所、商户的工作人员,分批次开展针对性外卡受理业务培训。要求各金融机构做到外汇业务应办尽办、特殊情况快速响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落实个人经常项目特殊外汇业务处置制度。此外,旅行支票、外卡收单等业务均已开展,确保境外来华人员享受高效、便捷、多样的外卡支付服务。
三是实现外卡支付示范服务区建设的“层级化”。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推动建成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境外来华人员综合支付服务中心,先后打造太平国际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中央大街支付服务示范区,并在黑河市建设黑河口岸支付服务站等,为境外来华人员提供优质支付体验,层级化的“服务中心、示范区、服务站”建成以来,累计服务超过1.2万人次。同时,推动示范工作向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极地馆、太阳岛雪博会等重点文旅场所延伸,目前,3个场所的外卡受理支持率均已达到100%。
构建“银行网点+代兑机构+自助机具”的外币兑换服务保障体系
为了更好满足境外来华人员外币兑换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按照“兑换机构广泛分布、兑换机具充足供应、服务场景持续扩容”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银行网点、外币代兑机构和自助兑换机的配备,焕新全辖外币兑换服务面貌。
一是加强银行网点外币兑换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指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统一制作并布放外币兑换服务指南、标识;对赛场周边区域采取重点银行网点服务提升措施,开设亚冬会专门营业窗口并延长服务时间,优先为亚冬会组委会及各参赛国家(地区)代表团,提供结售汇、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共1300余家银行网点提供外币兑换服务,支持包括美元、欧元、卢布、英镑等在内的23种外币兑换。
二是增设外币代兑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根据实际需求,在赛场周边区域、代表团入住酒店、重点文旅场所等地增设外币代兑机构,通过“一对一”指导服务,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外币鉴别和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标准化服务,有条件网点配备翻译指导人员,不断拓宽外币兑换渠道。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共30家外币代兑机构、5家特许机构网点。
三是精准布放自助机具。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指导有关金融机构在哈尔滨机场、主要商圈布放8台外币兑换机,实现外币兑换的“全天候”和“自助化”,有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差异化的外币兑换服务需求。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外币代兑机构、特许机构及自助兑换机合计数量已增至上年的3.3倍。
发挥“现金兜底”服务机制作用
部分境外来华人员仍然保留现金支付习惯,为充分保障其支付选择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按照“科学调配、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的工作思路,采取系列措施提升辖内现金供应和服务的便利化水平,提高发行基金调运和供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科学调配,保障现金库存总量。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合理研判亚冬会期间现金需求,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加大发行基金调拨量,适当提高发行基金库存储备,保障亚冬会期间现金总量充足。同时,充分考虑哈尔滨各金融机构现金收付业务量和现金服务覆盖率,科学设置现金服务网点,加强现金自助设备支取人民币现金的运维保障能力,确保全市银行现金业务网点及其自助现金机具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二是动态监测,优化现金供应结构。加强与亚冬会官方合作银行的沟通协调,实时监测现金需求,畅通现金存取款通道,合理搭配现金投放券别,确保现金服务“不断档”、券别结构“合理化”。此外,对重点用现场景和用现经营主体需求进行调研,推出标准化300元及个性化出租车专属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产品,有效提升现金服务便利化水平,满足多样化现金服务需求。
三是密切关注,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结合以往重大体育赛事的金融服务工作经验,制定《发行库发行基金调运和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联合各金融机构建设覆盖全域的现金监测网络,密切关注亚冬会相关信息,预防、消除发行基金供应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危害,确保亚冬会期间现金服务工作平稳有序。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2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