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有史可稽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支: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出自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出自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出自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江都陈姓多数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子孙以国为姓。
江都陈姓人口有四万多人,江都与陈有关的地名有陈庄村、陈行村、陈甸村、陈集、陈家沙、大陈、校陈、陈营、陈桥、许陈、朱陈、陈夏、窑陈、陈家、吴陈、双陈等。
江都陈氏堂号有:聚星堂、济世堂、德星堂、三槐堂、九鼎堂、颍川堂、庆余堂、星聚堂、继禹堂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来源的江都陈姓有8支。
1、嘶马聚星堂陈氏:始迁祖陈友良,字贤余,行贤一,自武进县小河移居江都泰兴交界处五州(今大桥嘶马)。字派:贤良孝顺、刚健中正、世守遗安、后代必盛。
2、大桥陈氏:始祖陈玘宽,于元末时期由吴沙迁浙江省嘉兴市,后于明洪武初年迁址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前进村吴家塘东仁乡,传十一世,始迁祖陈茂之于康熙年间携长孙陈永国再迁维扬江都东五洲元一圩。
3、丁伙陈氏:始迁祖陈龙,明代人。是北宋江洲刺史陈兢的后人,陈兢后人在江洲居住十八世,到明季甲申之变后,族人散落,背井离乡,家谱失传。兵变之后,有一支迁居江都东乡东陈庄(今江都丁伙)。字派:德庆恒嘉有,天惟正启春。
4、安阜洲陈氏:始祖陈凤,北宋初自江州义门徙居丹徒。始迁祖维佐、维佑,清顺治间移居维扬安阜洲。字派为:远亨利贞任义、礼智贤良恭敬松柏齐芳为十六代行派;盛德广荣昌顺、义兆嘉祥忠正、秀达士永、世守宏康为二十代排行。
5、东汇颍川堂陈氏:东汇境内和丰村陈庄、三元、河西三个组的陈姓,鞠家陈姓、五和村西陈姓,皆源于高邮颍川堂陈氏。
6、东汇庆余堂陈氏:东汇五和村孙唐组陈姓,迁徙时间不详。
7、东汇星聚堂陈氏:东汇五和村上庄组陈氏,源自高邮一沟,迁徙时间不详。
8、东汇继禹堂陈氏:该支东汇陈氏源自高邮二沟陈总兵庄,迁徙时间不详。
每个家族都会有流芳千古的故事,陈姓后人也不例外。
陈时序,字师中,清国学生,1762-1793,被凶徒冷鹤鸣劫杀,兄长陈时术出头伸冤,由于官吏被买通,定性仇杀,凶徒逍遥法外,陈时术也受到恐吓,不敢追案,此案被搁置18年。儿子陈兆严,字岳宗,1785-1850,清邑庠生,赠武畧骑慰,嘉庆十七年旨旌表孝子建坊,陈时序子。岳宗25岁时,为父亲一案上述三次五叩督辕都没有用,直到关察院击鼓鸣冤,才雪十八年沈狱之冤,报十四处刀伤之恨,元凶冷鹤鸣伏法。岳宗历经险阻艰难,不避受到威慑震慑,百折不回,负义忘身。
陈实,字仲弓,颍川许昌人。自幼勤奋好学,无论坐卧行走都手不释卷。初任县中小吏时,县令与他交谈后惊异于其才华,推荐其入太学深造。学成后官府再度征召,他却选择隐居阳城山中。后因家计艰难,出仕担任郡中西门亭长,不久升任功曹。太守高伦曾感叹:"陈君真可谓功绩归于上峰,过失归于己身之人",这般坦荡胸襟令天下人钦佩。司空黄琼举荐其任太丘县令,他以清静无为之道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八十四岁卒时,送葬民众竟达三万余人,素车白马绵延数十里。
陈泰仕魏,为雍州刺史征西将军;陈匡为晋廷尉;陈达永嘉中南迁为丞相橼历太子洗马;陈英为晋盱眙太守;陈公弼为晋尚书郎;陈鼎微宋校尉;陈高为宋散骑侍郎;陈詠为齐怀安令;陈猛为梁安成太守;陈道为梁赠侍中太常卿;陈铉为隋大业国子监;陈兼为唐翰林学士;陈凤为宋初官润州。
注:江都125个姓氏起源的具体内容在《江都姓氏探源》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联系关先生,微信号:627091048
作者简介:关明生,江都人,在各大媒体上发表有关江都历史、姓氏文化、谱牒文化等文章300多篇,著有《江都姓氏探源》、《江都姓氏寻迹(一)》两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