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春大学
编辑整理 :双一流高教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首任院长甘柏林先生,因病于2025年5月17日9时20分在大连家中逝世,享年89岁。得知消息后,全体师生沉痛缅怀这位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开拓者、建设者。
甘柏林先生1935年9月2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43年双目失明,1946年春进入长沙盲校,跟武泗玉(盲人)老师学习二胡、笛子、扬琴。1947年专攻二胡。1956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奏《怀乡行》、《二泉映月》等曲目,被誉为“青年二胡演奏家”。曾任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盲人协会主席、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世纪80年代,甘柏林先生经过历时四年多方奔走、调研,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在长春大学创办了亚洲第一所集盲、聋、肢残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特殊教育学府——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首次为视障、听障等残障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开创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构建了残障人才本科培养体系。原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
1987年,中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在长春大学起步,甘柏林1987年9月至1990年10月任特殊教育部主任(聘)。特殊教育从无到有,这一段漫长的经历甘老讲来举重若轻,中间的曲折艰难,都化作几十年来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就,记载在历史卷轴中了。
甘柏林的人生是坎坷而传奇的,经历了战争和动乱,苦难和荣耀。1946年,甘柏林被舅舅送到长沙盲校学习,恩师武泗玉带着他学习演奏笛子、扬琴等各种乐器。1950年,甘柏林在湖南广播电台录制了两首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光明行》,湖南音专的一位老师听后说:“甘柏林啊,在长沙,我们这些老师也就到此为止了,教不了你了,你想想办法到南京、北京去吧。”1951年,他顺利进入南京盲校。
1956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和音乐家协会主办,以繁荣艺术创作为目的的全国性大型专业音乐会演。最后一场演出地点在天桥剧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全程直播,《怀乡行》是甘柏林的演奏曲目。音乐周结束后,在所有参与演出的演员中,仅有3位被评为民族器乐演奏家,甘柏林是其中一位。之后,《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旧社会的孤儿 新社会的青年二胡演奏家》的文章,很多媒体争相转载。此后,甘柏林的名字前便多了“青年二胡演奏家”的称号。“全国音乐周”和“文教群英会”之后,甘柏林声名鹊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个频道,每个频道都会播放他演奏的曲目,几乎天天都能从广播中听到甘柏林的演奏。之后,他陆续在北京、长春、吉林、长沙等地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多次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录音、录唱片,唱片还远销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为驰名中外的盲人二胡演奏家。
甘柏林追求艺术孜孜不倦,他开创事业筚路蓝缕。他曾说,“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是残疾人的‘黄埔军校’!”。他正是这“黄埔军校”的元勋。
1980年,召开全国第三次盲聋哑代表大会,甘柏林作为吉林省代表与会。会后接到通知,让他担任赴南斯拉夫访问团的副团长,参观学习以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残疾人事业。出国后,甘柏林备受震撼,他发现那边的残疾人群体状态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有很多诗人、音乐家、律师等都是残疾人。而我国当时的国情是,残疾人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状态,并且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回国之后,他就向盲聋哑协会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体会:由于身体缺陷,残疾人几乎一生下来就跟其他人是不平等的,而可以弥补这种不平等的只能是教育。
对于甘柏林来说,那时他已经在吉林艺术学院任教多年,此前他在南京盲校里接触了很多大学生,加上后来接触过一些中途失明的老干部,又刚从南斯拉夫考察回来,他要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决心像火苗在心里燃烧起来了。
但困难摆在那儿,那么多盲人离开家到学校去,生活怎么办?学习音乐的话,不会乐谱怎么学?有教材吗?从领导到普通人,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所以当时甘柏林四处奔走却找不到方向。就这样从1980年跑到1984年,四年之间,甘柏林从乱跑乱撞中逐渐摸出了点儿门路。
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甘柏林找到时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的邓朴方,提出了为盲人办大学的想法,邓朴方听完他的汇报后说:“老甘啊,你的提议非常好!下面的工作你跑,上面的事情我来协调!”这句话,就像一颗定心丸,甘柏林顿时有了动力。
1986年,邓朴方建议甘柏林先办一个20多人的小班,积攒经验。当时甘柏林所在的吉林艺术学院有师资力量但教学楼资源紧张,缺少经费。甘柏林开始一个一个地游说学院的领导,直到找到艺术学院的党委书记苏恩润,也就是当时长春大学校长王野平的夫人。甘柏林和苏恩润讲这事儿的时候,王野平就在旁边。王野平听完后对甘柏林说:“这是个好事儿,先把事情办起来,其他的自然好说。”然后王野平向甘柏林仔细询问了需要的条件。甘柏林当时想的只有一条,把这个实验班办起来,不管在哪儿,只要是大学,“谁把这个门给我打开都行,这就是我的指导思想。”甘柏林说。
终于,1987年中央下发了教字87【5】号文件,批复同意长春大学招收三个类型的残疾人,盲生、聋生和肢残学生,详细规定了招生省份、招生专业和单考单招的模式,正式批准了在长春大学办高等特殊教育的事。甘柏林知道以后,高兴得两三宿都没睡好觉。
1987年4月,正式批件到手,6月就开始了招生工作会议,由省教委和各地的盲聋哑协会加上民政厅联合成立了招生工作小组。在全国确定了8个考区和5个考点。考区分别是东北三省加上河北、山东、陕西、北京和天津。甘柏林在上海和南京读过书,觉得那里的残疾人教育基础很好,就跟王野平商量,想把上海和江苏加进来,最后考区变成10个,设了南京、济南、天津、沈阳、长春5个考点。第一年招生报名的人很多,每个点都有好几百人报名,其中有才华的优秀学生也很多,甘柏林发现30个名额根本不够,虽然知道第一届实验班不能招太多人,但由于最后实在难以取舍,还是跟国家教委备案又增加了15个名额。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当时播送了两分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新闻,“当时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所在省市都层层欢送,这算是各地的大事,大家都觉得考上长春大学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还有些地方的市领导都亲自去送学生。”回忆起当时的轰动场面,甘柏林说,“当时有很多媒体找我做访谈,长春大学特教部成立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我还能想起来,那时候他们管我搞的这个高等特殊教育叫一体化,现在叫融合教育了。不过即使放到现在,还是有很多高校做不了这个,没有特殊的教材,没有能教的老师,没有无障碍通道。”
1987年10月,特殊教育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1987年10月13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部开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电视台都派记者过来报道。开学典礼的时候,长春大学办了一场音乐会,由残疾学生演唱歌曲,场面非常感人,看到这样身体有残缺但充满才华的年轻人终于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场的很多人都流泪了。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部成立后,虽然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办学资源依然紧张。音乐系缺少琴房,就在当时特殊教育部所在的一栋二层小楼里用木板隔出一个个琴房,再用毯子钉在上面用作隔音。学校食堂也没有相关的无障碍设施,就在上课的地方附近自己起火弄了一个小食堂。”甘柏林说:“我当时一过去,走在走廊里,谁看见我都打招呼,甘老师来了有什么事儿?我一说什么事儿,马上就有人接过去帮我。”
八八届部分学生和甘柏林合影
八九届部分学生和甘柏林合影
当时特殊教育部的教师只有五六个人,甘柏林就把吉林艺术学院所有骨干教师请过来讲课。甘柏林记得非常清楚,“教作曲的是尚德义,教理论基础的是王淑珍,还有教琵琶的,我教二胡,美术老师也都是教授、副教授级别。”除了艺术学院的骨干教师之外,长春大学还请了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名师支援,“你别看我们特教部没这没那,但是兼课的老师都是名师。”这对甘柏林来说是一段非常骄傲的回忆,通过他们的努力,高等特殊教育在开办之初面临的师资方面的困难得到解决。虽然他自己也是一名兼课教师,但是他坚定地对王野平说:“我全身心都在特殊教育这儿。”头几届的学生打电话给甘柏林的时候还经常提到那些老师,这些学生如今已经在各个领域小有名气,都非常感谢这些老师给了他们过硬的基本功。
回首甘柏林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8年时光,他是当之无愧的创建者、开拓者和建设者,随着特殊教育学院的发展走上正轨,1995年,甘柏林功成身退。甘柏林始终关注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关注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发展。
2017年,得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即将迎来30周年庆典,甘柏林和他几十年的挚友商量,为院庆献上了一首小诗:
长大历经三十载,
助推特教育英才。
众多校友出佳绩,
明朝渴望更精彩。
2017年9月,在中国高等特殊教育30周年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建院30周年文艺演出期间,学校授予甘柏林教授“长春大学特殊教育终身成就奖”。
2024年6月,特殊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阳、院长赵利军,音乐学院院长祁欣,特殊教育学院辅导员孟荣刚一行赴大连市慰问甘柏林。甘柏林对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院在残障大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肯定,为特殊教育学院三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感到无比欣慰。甘柏林希望学院未来不断承上启下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特教精神,持续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实现新成就。
甘柏林先生的一生,以音乐家的跨界视野,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者的使命担当,始终以赤诚之心推动教育公平,以创新之智突破教育壁垒,以仁爱之心滋养残障学子。他不仅开创了残障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更诠释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他将毕生心血和教育理想融入残疾人福祉,为中国特殊教育树立了精神丰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特教人。
沉痛悼念甘柏林先生!
甘柏林先生千古!
您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