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从中东回来,嘴上全是得意,吹嘘自己签下天价单子,顺便还给中国使了个大绊子,他在采访里一句“中东不会再靠拢中国”,直接把此行的真目标抖了出来:就是要搅乱中国在那儿的战略布局。
听着挺唬人,沙特、卡塔尔都给了他面子,协议金额一个比一个大,可这事儿真有那么简单?中国在中东的根基深着呢,沙特刚跟中国签了250亿的农业大单,摆明不想选边站,特朗普觉得自己这趟干得漂亮,可美军在那儿频频掉链子,他凭啥觉得能压住中国?
特朗普从中东回国后,迫不及待地在镜头前吹嘘此行的成果,声称不仅拿下了天价经济协议,还让中东国家“远离”了中国。他点名中东是全球能源的心脏,暗示中国一直在拉拢这片土地上的国家,而他此行成功让局面“翻盘”。可事实远没他想的那么简单。
就在他高调访问的当口,中国与中东的合作正悄然加深,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未必能如愿,过去几年,中国在中东的步伐稳扎稳打。2023年的一幕让世界瞩目:沙特和伊朗,两个老对头,在北京握了手,签下和解协议,这场“世纪大和解”不仅震惊了中东,也让远在华盛顿的白宫坐立不安。
沙伊和解标志着中国不再只是中东的经济伙伴,而是开始扮演外交调解人的角色,中国的动作精准而低调,通过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逐步赢得了中东国家的信任。
更别提就在特朗普此行前后,中国和沙特敲定了57项农业合作协议,总额超过250亿,这笔交易的时间点耐人寻味,仿佛在向外界传递信号:沙特并不打算因为美国的压力而疏远中国,从能源到农业,中国与中东的联系早已扎根,远不是一次访问就能撼动的。
反观特朗普此行,表面风光却难掩内里的空虚。他在沙特和卡塔尔签下的协议听起来金额惊人,动辄数千亿,但业内人士早有共识:这些大单不少是“老项目新包装”,甚至有些还是拜登时期留下的“旧账”,落实情况如何,至今没几个人敢打包票。
特朗普或许以为靠着高调访问和经济承诺,就能让中东国家重新倒向美国,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中东国家早已不是只会听美国指挥的棋子。沙特与中国的农业协议就是明证,特朗普前脚刚走,沙特后脚就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恰恰是中东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生存之道。
更让特朗普的自信显得底气不足的,是美国自身在中东的疲态,美军长期在中东驻扎,但近来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红海的“杜鲁门”号航母频频出事,短短时间内,两架舰载机坠海,多架无人机被胡塞武装击落,事故接连发生,海军高层不得不公开承诺调查,向民众解释这些失误。
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政府居然与胡塞武装达成了一份“互不攻击”的协议,这种妥协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堂堂美军,竟要和被戏称为“拖鞋军”的武装组织谈条件,这消息一出,以色列第一个跳出来,指责美国“软弱”。
以色列的愤怒不无道理:如果美国连军事威慑都维持不住,凭什么让中东国家相信它能继续主导地区局势?美军的窘境,直接削弱了特朗普此行的底气。
中东国家对局势的判断,远比特朗普想的清醒,这些国家深知,地缘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游戏。沙特、卡塔尔等国既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也看重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上的可靠性,过去,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靠的是军事霸权和经济援助,但如今,中国的到来给了中东国家更多选择。
沙伊和解的成功,就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而美国却迟迟拿不出类似的外交成果。沙特与中国的农业协议,进一步说明中东国家并不急于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相反,它们更倾向于两头下注,最大化自身利益,这种平衡策略,让特朗普的“遏制中国”计划显得有些一厢情愿。
特朗普或许还寄希望于未来调整策略,如果俄乌冲突真的缓和,美国很可能将更多精力转向中东,毕竟中东的能源地位和地缘重要性,决定了它在全球博弈中的分量。
特朗普此行只是一个起点,他可能指望通过持续施压,逐步削弱中国的影响,可问题在于,中国在中东的根基已经扎得够深,从能源合作到外交调解,中国展现的是一种长期布局的耐心。
沙特、伊朗等国与中国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彼此的信任也在累积,相比之下,美国的军事疲态和外交短板,让它的承诺显得不那么可靠,中东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与中国的合作,因为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关乎它们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自主性。
未来,中美在中东的较量只会更频繁,特朗普或许会继续用经济承诺和外交攻势,试图重新拉拢中东国家,但中国的影响力早已不是靠几场访问就能抹去的。沙伊和解的成功、农业协议的签署,都证明中国在用行动说话。而美国若想在中东站稳脚跟,首先得解决自身的军事和外交问题,否则,特朗普的雄心,很可能只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