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一周,印度空军与巴基斯坦空军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一场高强度空中对抗,充分揭示了现代超视距作战环境下战斗机与武器系统的真实作战能力。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斗机搭配霹雳-15E空空导弹,通过整合传感器和数据链网络,使巴基斯坦空军获得了决定性的战术优势。最终的战果证实,印度空军至少有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这也是“阵风”战斗机首次在实战中损失。
本文是阿根廷《航空在线》网站发布的一篇分析文章,作者是主编Gastón Dubois,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
有限的报复,意外的回应
起初,印度试图在不触发全面战争的前提下,对巴基斯坦“庇护”的恐怖组织进行惩罚性打击。印度空军的打击一直在“安全”距离外进行,甚至没有进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然而,这种谨慎并没有阻止巴基斯坦空军凌厉的反击:在探测到印度境内导弹发射后,巴基斯坦空军迅速从防御转为进攻,阻止敌方战斗机进入领空。这引发了一场超视距交战,最终结果令印度乃至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歼-10CE战斗机
据报道,虽然印度空军在“辛多尔行动”中击中了九个指定目标,但代价随即接踵而至。据悉,巴基斯坦空军的反击先锋是歼-10CE战斗机,紧随其后的是JF-17 Block 3战斗机,都配备了霹雳-15E空空导弹。在己方防空系统的保护下,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发射了多枚霹雳-15E空空导弹。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印度空军并未攻击这些防空系统。最终的结果就是,3到5架印度空军战斗机被击落。
JF-17 Block 3战斗机
巴基斯坦空军指挥部发布的官方通报称,印度空军损失了5架战斗机:1架米格-29UPG、1架苏-30MKI和3架“阵风”。然而,由于所谓的击落事件都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一侧,而且新德里实施了严格的信息封锁,因此只有1架“阵风EH”(印度空军的单座版本)和1架“幻影2000H”的损失得到了目视确认和地理定位,其余的说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有趣的是,巴基斯坦空军并未声称击落“幻影2000H”战斗机。
巴基斯坦空军发言人称,至少有14架“阵风”战斗机参与了此次行动。鉴于印度曾将“阵风”战斗机鼓吹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因此被巴基斯坦最高指挥部列为优先消灭目标,这就是解释了被击落的数量为何这么多。巴基斯坦最高指挥部甚至断言:“我们本来可以击落更多的阵风,但我们选择了克制”。
我(原文作者)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如果巴基斯坦的目标是对印度自尊心造成毁灭打击,很难相信他们会放弃击落更多“阵风”战斗机的机会,尤其是处于霹雳-15E的有效射程内。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巴基斯坦空军仅击落了那些处于不利位置的“阵风”战斗机,即使他们愿意,也无法造成更多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巴基斯坦的胜利虽然在战术上不可否认,但也必须从宣传的角度来解读。此次事件凸显了印度空军在规划和协调方面的弱点,彰显了中国网络化作战体系的效率。但这并不一定反映出两国空军或相关战斗机之间存在压倒性优势。相反,这似乎是巴基斯坦在有利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技术和理论优势,而印度并未预料到会有如此规模或复杂的反应。
导弹因素:霹雳-15E如何定义超视距空战
在超视距作战中,拥有射程最远的导弹不仅可以先发制人,还能决定交战的几何构形、节奏和动态。通过率先发射,飞行员可以提前采取防御机动,例如减速、大角度俯冲迫使来袭导弹穿过更密集的大气层,或者转向友军防空覆盖范围,从而降低被击中的概率。这种优势使飞行员能够在对手仍在反应或躲避第一枚导弹时,再发射一枚,从而在整个战斗中保持压力和主动权。
霹雳-15
据悉,中国空军自用版霹雳-15的射程接近200公里,而巴基斯坦空军使用的出口版霹雳-15E在最佳迎头拦截条件下,公开射程为145公里。即使射程缩减,霹雳-15E相较于印度空军目前装备的空空导弹仍然具备明显优势:R-77的最大射程为80公里,实战性能可能更低;“米卡”的最大射程为80公里;“阿斯特拉Mk1”的标称射程为110公里,但目前仍然处于集成和小批量生产阶段。
霹雳-15E
这种差距使巴基斯坦战斗机能够在反击范围外开火,建立非对称作战节奏,并保持战术主动权。但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射程:霹雳-15E在技术上也更胜一筹,配备了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导引头,具备更强的目标识别和电子对抗能力;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可延长加速阶段,提高末端能量;此外,霹雳-15E还配备了双向数据链,可在发射后持续更新制导信息或者重新分配目标。这些功能大大提高了在现代作战环境中的杀伤概率,因为干扰和规避机动往往会降低老式导弹的效能。
隐形的战力倍增器:预警平台和数据网络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超视距空战中取得成功,也得益于支持作战平台的强大监视、通信和指挥基础设施。根据巴基斯坦空军发布的官方报告,有利战果源于完善的“多域作战理论”,该理论强调传感器、武器系统和操作人员之间的无缝集成。其中一项关键资产是中国制造的ZDK-03预警机,扩大了最高指挥部的态势感知能力,并为巡逻战斗机提供了实时信息,提高了在高度动态环境中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ZDK-03预警机
这种整合的基石是中国为巴基斯坦定制的Link-17三军通用战术数据链,将ZDK-03预警机、歼-10CE战斗机、JF-17 Block 3战斗机以及红旗-9BE防空导弹系统整合成统一的战术网络。这种网络中心战架构具有重要优势:构建实时作战图景、实现动态目标分配,并在信息流分散或系统互操作性差的对手面前取得决策主导权。
因此,虽然印度空军出动了70多架战斗机,但巴基斯坦空军在仅出动了40多架战斗机的情况下,通过预警平台和数据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些飞机的效能,获得了信息优势和态势共享能力,充分发挥了霹雳-15E空空导弹的优势。凭借武器射程远、制导更先进以及数据链畅通,巴基斯坦空军掌控了交战节奏,并在整个作战区域设定了交战规则。
战术启示与地缘政治影响
正如乌克兰战争促使全球军队对现有作战理论的全面重新评估一样,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的空中冲突也有望成为了解21世纪超视距作战演变的一个重要案例。此次冲突的规模、强度和技术为重新评估战术、训练程序、系统互操作性和未来发展的技术要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地缘政治层面,这场对决也标志着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折点:中国研发的武器系统(歼-10CE和霹雳-15E)在实战中击败了西方尖端平台(“阵风”)。此次事件得到了公开情报证据和技术分析的支持,标志着中国已经有能力独立设计、生产和出口性能可靠的武器系统,并且能够经受高强度作战场景的考验。
这次事件的影响超出了军事领域,为中国在全球军火市场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非洲、中亚和中东国家现在或许会将中国视为一个可靠、技术先进且政治务实的供应商,能够提供高性能的解决方案,而且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在武器交易中经常附加各种政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