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是堆积历史的仓库,而是对话未来的摇篮。”在孩子们的齐声诵读中,“艺海馨声,红色星火”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在左联会址纪念馆落下帷幕。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鼓励青少年用当代语言诠释左联文艺的红色基因,用自己的视角展现文化的力量,吸引了来自虹口、杨浦、普陀、闵行等区域的中小学生前来。大家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共同参与这场融合历史教育、艺术体验与创作实践的活动,探寻博物馆在时代浪潮中的使命与担当。
曾晨瑜用竹笛吹响了左翼歌曲《卖报歌》。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雷羽墨用小提琴演绎左翼歌曲《卖报歌》。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站上讲台,杨浦初级中学初一学生曾晨瑜用竹笛吹响了左翼歌曲《卖报歌》。她说,在参观左联会址纪念馆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柔石曾使用过的长笛,也触发了在这个特别课堂发挥特长吹响竹笛的灵感。她感到,艺术与文学一样,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是唤醒民众、凝聚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载体。《卖报歌》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当时主要表现了以报童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悲苦,但在今天,她的演绎更多了一份自信、欢愉,展现了不同时代青少年的人生境遇。
作为左联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静安区大宁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雷羽墨创新用小提琴演绎了《卖报歌》。她感到,艺术不仅能记录时代,更能唤醒人心,连接过去与未来。这次特别的演出,拉近了她与历史的距离,产生了更强的情感共鸣。
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展习作。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陈塨带领学生们围绕博物馆的未来等问题展开讨论。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在“创作工坊”环节,杨浦初级中学教师陈塨带领学生们围绕“场馆最打动我的艺术细节”“探究文物背后的艺术力量”等问题展开讨论。针对本年度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同学们说出了很多对未来的设想——用AR技术复原当时的街头歌咏大会,让历史活起来;不好懂的理论文章,用AI创作出文艺作品,帮助人们理解……
本次活动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左联会址纪念馆、《中文自修》编辑部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