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引路,感恩“护”航

提灯而来驱散病痛的阴霾

躬身守护托起生命的希望

是你们用专业与温情

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

是你们以昼夜坚守

为无数家庭点燃康复的曙光

口罩后的微笑、疲惫时的坚持、危急时的奔跑

每一份无私的付出

都值得被看见、被铭记、被感恩

今天,跟随我们的镜头

一起去认识一位新生儿的“临时妈妈”

伴随着晨曦和新生儿的啼哭声,魏立波开启每天的工作日常,从换尿裤、喂奶、洗澡,再到检查医疗设备、观察患儿情况和办理相关业务。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区 副主任护师 魏立波:“这个小宝是一个31周(早产)的小宝宝,然后他来到我们科也是经历了呼吸关、感染关,然后营养关,他现在已经撤机了,从有创到无创,他的呼吸关已经是过了。”



早产患儿的护理刚结束,魏立波和同事就又收治了一名因黄疸入院的婴儿。除了护理好患病新生儿,安抚好家长情绪也是他们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了减轻家长的焦虑和思念,新生儿科医护团队会定期发一些短视频在患儿群里,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护理和治疗情况。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区 副主任护师 魏立波:“像宝宝才刚出生,然后就来到我们科了,离开宝宝的妈妈她肯定是很焦虑的,我们都是会跟她说‘我们也是很专业的护理,我们这一个团队都是很专业的,我们会把每一个宝宝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护理。’”



作为新生儿科的护士,她们的工作台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战场”,在这里每一声微弱的啼哭都是“生命的冲锋号”,每一台监护仪的跳动都是“希望的节拍”。责任二字,在新生儿科是用克来计算的,一个早产宝宝只有成人手掌大小,静脉细如发丝,每一次穿刺都要屏住呼吸;呼吸机参数0.1的变化可能决定生死,体温波动0.5℃就要启动应急预案。因此她们练就了“毫米级”的护理精度,因为知道指尖托着的是整个家庭的未来。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区 副主任护师 魏立波:“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有一个890克的小宝宝,他是一个27周的早产儿,然后来到我们科的时候住在9床,我们都叫他小九儿,他也是闯过很多关,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循环关等等,最后出院是2000多克,这个宝宝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



新生儿科危重护理,是一份 “用生命守护生命” 的职业。她们面对的是出生仅数小时甚至几分钟的脆弱小生命,患儿可能因早产、窒息、先天性疾病等面临生死考验。新生儿不会表达,全靠她们通过细微的体征变化捕捉危险信号,每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她们被称为新生儿科里面的“临时妈妈”,同时也是“生命重启的工程师”。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区 副主任护师 魏立波:“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是会给家庭创造希望。”



当看到早产儿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下,从依赖呼吸机到自主呼吸,从暖箱投入父母怀抱,她们俯身守护的每一秒,都在重写生命的刻度。新生儿危重护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份 “传递希望的事业”,她们用专业知识搭建生命的桥梁,用温柔的抚触和轻声的安抚,为还未感知世界的小生命筑起第一道温暖的防线。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区 副主任护师 魏立波:“宝宝通过治疗,在我们精心呵护下减少他的痛苦,然后把他病情治愈,然后回归他的家庭,得到他爸爸妈妈温暖的呵护,我们心情也是很好的。”



“用专业守护生命,用爱心诠释使命,为更多的家庭点亮希望的灯火。”一直以来,魏立波和她的同事们都把这句话牢记在心。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 主任医师 闵自力:“新生儿的护理团队,我觉得她们成长得比较快,她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才30多岁,但是她们非常的爱学习,她们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每年新生儿病区都要抢救100多个危重症的新生儿,正是她们的责任感,使得我们新生儿早日回到父母的怀抱。”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区 副护士长 主管护师 冯楠:“虽然我们的工作很平凡,每天的工作也是属于不断重复和繁杂的一个工作,但是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走出了不一样的不平凡的人生和经历。”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