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科拉松·阿基诺以“赶走美军、自称中国女儿”闻名,儿子阿基诺三世却用“亲美反华”撕裂中菲关系。同一血脉,为何母子俩的外交立场南辕北辙?
一、阿基诺家族的“中美”选择
在2025年菲律宾中期选举中,阿基诺家族的黑马姿态令人咋舌——巴姆·阿基诺和潘吉、利南的胜利让中美两国同时捏了一把冷汗:难道这个游走中美之间的家族如今卷土重来了?
巴姆·阿基诺是阿基诺三世的表弟,在竞选时就高调宣称“菲律宾需要更坚定的盟友”,疑似矛头直指南海问题。此前的他早已宣称“亲美”论调,并借民族主义情绪煽动民意、向美国递出橄榄枝。比如在5月美军重启苏比克湾军事基地谈判时,而巴姆激动地奔走相告。
这种亲美姿态背后是阿基诺家族的常态操作——中美之间做选择。
时间倒回1986年,被称为“家庭主妇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向美国开刀。丈夫死后,她凭着民意成为总统。
很快,她关闭克拉克空军基地,支持“赶走美国军人”。马尼拉民众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因为他们早就讨厌美军的“殖民态度”:美军基地占地超10万公顷,却每年仅象征性支付1美元租金,甚至干涉菲内政。
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科斯镇压了阿基诺家族20年;也正是因为马科斯的打压,她的丈夫尼尼奥·阿基诺总统才会被暗杀。
为报仇恨,这位华裔总统夫人打出“亲华牌”。1988年访华时,她特意穿上福建鸿渐村的传统服饰,用闽南语说“我是中国女儿”。
二、阿基诺家族的不同选择
亲华不等于软弱。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迫使美军撤离后,科拉松将基地改造成经济特区,用以吸引中日韩投资进而填补美国空缺,并和中国合作了多个油田项目。
这种“合作而非跪舔”的策略让她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也让菲律宾在冷战末期罕见地摆脱了“美国附庸”标签。不得不说,如果她的政策能够持续至今并坚持路线不动摇,菲律宾也不至于“跪美”到现在。
总的来说,她的政策像一场家族复仇:用经济自主权洗刷马科斯时代的屈辱,用亚洲血缘重构国家认同。 和她相反的是,她的儿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2025年的阿基诺三世虽已卸任,却依然活跃在菲律宾政坛的媒体。这位61岁的前总统在临死之前还在强调“中国正在南海建造新的军事堡垒”,并要求拜登政府“兑现安保承诺”。
阿基诺三世堪称“变脸反华专业户”。2010年刚上任的他在记者会上秀中文,承诺延续母亲对华友好政策。
但不到两年,菲律宾画风突变:炒作黄岩岛事件、把中国比作“纳粹德国”,最绝的是2016年,他离任前突击批准美军使用5个军事基地!
他的母亲摆脱了美国的“隐性殖民”,阿基诺三世又亲自请了回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据当时媒体报道,阿基诺三世任内支持率从60%暴跌至29%,为转移民众对经济衰退的不满,他需要制造“外部威胁”来扮演“民族英雄”。
事实上,母子立场反差如此明显,并非一两个原因就能解释清楚。
三、“母子反差”背后的原因
阿基诺家族的黑历史基本包含了“母子反差”的答案。
19世纪的菲律宾糖业大热,阿基诺一家也靠它起家。因此,他们的家族政治基因里刻着“生存优先”的信条,至于立场是否坚定——这要排在后面。
科拉松执政时,冷战末期美苏缓和,美军基地的战略价值下降,而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肉眼可见,作为一个政治家,科拉松绝不会轻易放过。但到阿基诺三世时代,南海油气资源争夺白热化,美国的“亚太再平衡”需要一个马前卒,阿基诺家族自然就顺势切换赛道。
此外,二人的从政基础大不一样。科拉松的统治建立在对仇家马科斯家族的清算上,其政策带有强烈的“拨乱反正”色彩——亲美的反义词自然就是亲华;而阿基诺三世作为家族独子,背负着重建家族政治权威的压力。
2012年黄岩岛事件后,他选择用“对华强硬”的宏大叙事转移民众对国内一片乱象的注意力。当然,阿基诺三世可能也希望通过强硬的对华政策来塑造自己的独立政治形象,摆脱母亲政治遗产的影响,而这种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诉求得到了美方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阿基诺家族的外交变奏曲,本质是菲律宾家族政治特点的缩影。但他们苏沪忘了——真正的主权从来不是靠左右逢源换来的,亲华或者亲美应该基于客观公正,而不是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