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率先“爆表”,47℃极端高温冲击5月极限

我们之前反复提到过的干热气团已经开始发力,新疆地区率先进入极端酷热模式。5月16日,新疆已有11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5月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紧接着在5月17-18日,这股热浪进一步升级,全疆范围内共有包括吐鲁番、昌吉、达坂城、米泉等在内的21个气象站再次刷新或持平5月历史最高气温记录,形成大范围的热浪冲榜态势。



最为典型的高温极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5月18日东坎国家气象站监测到44℃的惊人气温,这一数值不仅刷新了2025年截至目前全国范围的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温纪录,也基本与历史盛夏时期的极值温度持平。更夸张的出现在同一盆地内的芒硝湖自动气象站,该站气温一度飙升至47℃,达到了盛夏极端高温的水平。这种罕见的高温出现在5月中旬,凸显出干热气团在天山南麓的强大控制力。



一轮高温过程既迅猛又集中,特别是在以吐鲁番为核心的盆地地区,地形封闭、地表反射强烈,形成了热量堆积效应,进一步推动地表气温快速跃升。加上天空晴朗、地面干燥、风速微弱的环境,为气温持续拔高提供了最佳条件,预计5月18日至19日间,新疆南部、东部仍将保持高温炙烤状态,白天气温广泛突破40℃,局地如吐鲁番、哈密、巴州等地将继续挑战45℃以上的极端高温区间,需高度警惕与之相关的热射病风险及农业、林业火险等级提升。



二、干热气团东移推进,中部多省进入热中心

极端高温并未局限在新疆一地。5月18日,干热气团已快速东移大举进入我国中部地区,导致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等省份相继遭遇强烈升温,成为全国范围内除新疆外的另一片高温集中区。根据监测数据显示,陕西关中平原在5月17日全面进入37℃以上高温状态,部分地区温度飙升到38℃以上,其中眉县、陈仓气温高达38.2℃,热力强度不亚于伏天酷暑。



这一轮高温过程不仅来得早,且上升速度快、区域跨度大。从西北干旱区到黄淮、江汉中部,中部热力核心正以滚烫态势扩张。伴随着西北下沉气流和干热气团合流,黄河以南地区已开始出现类似“火焰山”效应的天气特征,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区域,高温对地表蒸发形成进一步加剧,使得空气干燥、植被水分蒸腾加快。



据研判,5月18日起,中部多地将陆续突破40℃大关,进入历史同期极端高温的概率大增。尤其是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湖北北部、甘肃东部等区域,气温可能冲击41℃,有望打破多项地方气象纪录。在这种高温扩张趋势下,中部城市群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城区夜间焖烤也将愈发明显。



这种极端升温的背后,是典型的大陆性干热气团控制下的“热穹顶”效应。高空强势下沉气流抑制云层发展,地面太阳辐射几乎无阻直射,加剧地表温度积累。而在缺乏有效降水缓冲的情况下,这类酷热过程更易迅速扩散并维持数日,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都会造成压力。



三、高温与干旱叠加,警惕干烤模式持续加剧

除了高温令人难耐,干旱问题也在迅速放大。中央气象台于5月18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根据实时干旱监测资料,目前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已出现重度至特旱级别的干旱区,其中尤以陕西西南部、河南西部及甘肃东部最为严重。这些地区不仅降水长期偏少,土壤墒情持续下降,叠加高温,已进入典型的干烤天气状态。



未来三天(5月18日至20日),干旱地区仍无明显降水补给,反而会迎来更加严峻的高温考验。气象资料显示,陕西中北部、河南中部、山西中南部等地将连续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不乏逼近甚至突破40℃的记录。由于高温加剧蒸散,旱情有进一步发展的风险。综合来看,这一轮干热过程并非短暂异常,而是一种受大气环流和地面干旱共同推动的系统性天气现象。



我们必须支持,当前这种干热气团主导下的酷热天气,具有“来得猛、持续久、难缓解”的特点,尤其在缺乏季风降水支撑的背景下,干热过程可能在华北、黄淮、陕西、甘肃等地持续至5月底甚至延伸入6月初。因此高度重视农业用水保障、森林火情防控及防暑降温准备,及时发布高温和干旱预警,加强极端天气监测和应急预案准备,尤其农业生产、个人健康防护,都必须对这轮罕见的高温干旱过程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对准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