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纪录片里看到那些富有的人,

他们从容不迫,谈笑风生,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也能保持冷静与淡定。

人们总说,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财富,

但其实不仅如此。

因为真正让他们与普通人拉开差距的,

是那种令人羡慕的“松弛感”。

这个词如今被媒体频繁提起,

常被解读为自信,成熟,还有必要的优雅,

这样如此夸张的褒奖,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鸡汤式的标签。

但在我看来,松弛感的本质,

不是心态上的优越,而是生活中的底气。

富有的人之所以能慢下来,是因为他们知道,

即便停下来喘口气,也不会掉进深渊,

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退路的资本。

而身为普通人的我们,

尤其是那些每天为了生活奔波的打工人,

哪怕再怎么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要放轻松,

要在内卷中保持节奏,可现实却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

房租不会因为你心情不好就延迟缴纳,

压力的存在不会因为你想休息就暂停推进。

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的“松弛感”,

对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而言,

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安慰”。



换句话说,松弛感不是天生的性格特质,

也不是某种修炼出来的高级状态,

这更像是一种对世道的映射,

毕竟当你拥有足够的保障时,你自然可以不急不躁,

而当你一无所有时,你的每一次基于求生需要的呼吸,

都有可能引发一场“过度思考”带来的连锁焦虑。

很多人说,心态好就能改变命运。

听起来固然很励志,但这句话的背后,

其实是对“有没有”的一种隐秘划分。

所谓的心态好,不是指盲目乐观,也不是自我麻痹,

而是建立在“看懂”或是“看明白”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清醒。

这种心态,不是靠鸡汤灌出来的,而是靠经历磨出来的。

当我们看懂了世界的运行规则,就不会轻易被表象迷惑,

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就不会再被虚假的盼望牵着鼻子走。

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支撑,

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理性和平静。

相反,那些“没有”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焦虑与恐慌。

他们看不懂局势,不明白真相,却又急于寻找答案。

于是,越看越急,越想越怕,

最后只能随波逐流,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操控。

他们害怕被骗,所以宁愿固执地相信自己已经“大彻大悟”,

他们害怕被揭穿,所以对外界的一切质疑都格外敏感。

这种状态下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情绪:

既脆弱又偏激,既迷茫又倔强。

而正是这种“没有”的状态,

让很多人被情绪所懆控、被虚假信息所俘获。

他们在焦虑中挣扎,在恐惧中前行,

最终沦为世道洪流之中最被动的一环。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每天都有无数的观点、言论、声音试图影响我们的判断。

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分辨真假,

没有足够的心智力量去抵御诱惑,

那么就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人剧本里的配角。

写至此刻,突然让我想起一句话: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

同样的道理其实也可以用在“松弛感”上,

真正的从容,不是从不焦虑,

而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紧张起来,什么时候该放下。

由此可见,其实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要不要松弛”,

而是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有没有资格松弛。

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心态问题时,不能忽视背后的现实条件。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自我鼓励的说法,

缺的是能让这些说法落地的现实基础。

与其空谈“内心强大”,不如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只有当人们拥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才有可能谈得上“心态好”,

只有当人们不再为生存焦虑时,

才有可能真正放松下来。



讽刺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贩卖“松弛感”,

把它包装成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

一种“激昂澎湃”的审美标准,

仿佛只要穿上某牌的衣服,摆出某种姿态,

就能获得那种彻头彻尾的从容。

但这些人忘了,真正的松弛,

不是装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所以,请那些已经很辛苦的朋友们,

别再用心态不好来为难自己,

也请那些不谙世事的人们,

别再用“不够努力”来否定他人。

有时候,不是努力的问题,而是还没到那个位置,

不是我们太焦虑,是我们真的没有退路:

在那些车来车往之间,在那些快节奏的小小世界,

总有一些还在拼命攀登的人,还在追赶的人,

其实,真的不是因为他们不懂松弛,

而是不敢松手,

一旦松手,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这也许才是那些心态好,

或者最起码,是看起来心态好的人,

他们坚持下去,未敢放弃的理由罢。

而这样的理由,

才是关于“松弛感”最真实,残酷,

也最值得深思的一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