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 朱晓娜 石梦竹)“我希望自由自在地驶过每一个寂静的小巷。”“我想被淹没在人海。”“我希望去更远的地方。”……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走近几位残障人士,身残志坚的他们拥抱生命,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全国自强模范”王乐秋:
想成立全日制重度残疾人康养之家
5月16日,江西乐秋康复中心主任王乐秋来到北京,这是她第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在这里,她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的表彰。
5月16日,江西乐秋康复中心主任王乐秋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访者供图
截瘫长达30余载,经历9次大手术,缝了180多针,夜夜忍受着神经伤痛……王乐秋从伤痛中重生,决定为伤友办一家截瘫康复中心。1999年,全国首家由截瘫者创办的截瘫康复中心在江西南昌成立,截至2025年5月,该康复中心接待3000余名截瘫患者及其家属,为500多名截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王乐秋深知,与轮椅长期相伴不仅可能导致压疮、肌肉萎缩等问题,还可能让截瘫者的心灵收缩,成为社会的“隐形人”。她希望把康复中心建成一个从医院到社会过渡的驿站,让他们的心灵渐渐丰盈起来,重新走向社会。除了一般的康复训练,她带着伤友们成立了轮椅舞蹈队、划着轮椅参加马拉松、一起驶过陌生的城市。
看着身边的伤友渐渐老去,王乐秋告诉记者,未来,她希望成立全日制重度残疾人康养之家,让更多伤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轮椅弟弟”罗睿燊:
希望像普通人一样淹没在人海
5月18日,在重庆参加活动的罗睿燊看着志愿者们帮忙将轮椅抬上层层楼梯,心情变得有些复杂:一方面,好心人托起了一个助残的环境;另一方面,无障碍的通行并非畅通无阻,在无障碍设施没有触达的地方,只能依靠他人的帮助。
2024年6月7日,罗睿燊在母亲的陪伴下参加高考。受访者供图
因自小确诊杜氏肌营养不良,罗睿燊的骨骼肌肉不断萎缩,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与轮椅为伴。在他看来,从小生活的环境都是一个童话故事般充满了好心人的环境:小学、中学、大学都将他所在的班级安排在一楼,让他能自己乘着轮椅进入教室,而不用担心一层层台阶带来的限制。
他感念每一次帮助、每一次搀扶、每一句问候,但问起心中理想的助残社会,他说:“我只希望能被淹没在人海里,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不需要开口求助,就能自由地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像普通人一样欣赏高山、欣赏溪流。”
“盲人调音师”陈燕:
和导盲犬一起去更多更远的地方
在全国助残日这一天,盲人钢琴调音师陈燕带着导盲犬黑萌萌到动物医院体检。“黑萌萌是我的好帮手。”陈燕表示,导盲犬是盲人安全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实现就业、融入社会的重要伙伴。
5月,盲人钢琴调音师陈燕带着导盲犬在宠物友好酒店休息。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来,陈燕不断呼吁导盲犬畅行,见证了导盲犬被社会逐步接纳的过程,也见证了社会助残意识的提升。“我们现在可以一起去一些商场、银行,还可以乘坐火车和飞机。”陈燕说,希望以后也可以导盲犬一起去更多更远的地方。
“盲人通过辅助,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是陈燕在短视频最常说的话。在陈燕的视频中,她带着导盲犬调音、唱歌、做饭……生活并没有因视力问题受到严重的影响。“现在有了AI机器人,未来会不会有导盲机器人?公共设施的触摸感应按钮可不可以有盲文标识?”陈燕表示,希望科技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残障群体,让更多残障人士也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