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把我国的发展战略比作一盘围棋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这可不是普通的棋局,而是被他们称为“无与伦比的大棋”。报告里说,我国正通过经济、外交和基础设施建设,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全球格局。
我国这些年的发展,到底是下了怎样一盘棋?
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的报告,把我国的发展战略比喻成一盘围棋,说咱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子,连成一片。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来,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成了全球合作的一张大名片。截至2023年,咱们跟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了200多份合作文件,搞了3000多个项目。实打实地帮了不少国家修路、建港、铺电网。
比如说,肯尼亚的蒙巴萨内罗毕铁路,这条线通车后,把运输时间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4个多小时,沿线的经济也被带动起来了。再比如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投资超过600亿美元,涵盖能源、公路、港口建设,直接让当地基础设施上了好几个台阶。
这些项目,美国智库说是咱们在“布子”,但咱们的初衷很明确——合作共赢。这几年,我国在全球治理上也没少出力,支持多边主义,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国际贸易规则改革。2023年,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恢复对话,就是个例子。
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说,咱们的战略像围棋里的“厚势”与“实地”平衡,通过贸易和外交谋求“外势”。我国的布局不是为了围堵谁,而是为了联通世界。面对美国的贸易限制,咱们积极跟欧盟、非洲、拉美国家拓展合作。稳扎稳打,走自己的路。
美国智库的反应:警惕背后的博弈逻辑
大西洋理事会这份报告把咱们比作围棋高手,说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在全球建经济网络,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
报告里举了例子,说咱们在非洲修铁路、在亚洲建港口,看似零散,实则连成了一张网。比如蒙巴萨内罗毕铁路,他们解读为咱们在非洲的重要一子;中巴经济走廊,他们认为是咱们在南亚的战略支点。
报告的作者弗雷德里克·肯普,大西洋理事会主席,以前在《华尔街日报》干了25年,报道过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和苏联解体,国际事务的洞察力很强。另一位马修·伯罗斯,在CIA干过,专注西欧事务,后来在国家情报委员会起草《全球趋势2030》,对全球格局的分析也是一把好手。
他们警告说,如果美国不采取行动,我国的布局会动摇其全球主导地位。报告建议美国加强盟友关系,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投资,甚至在印太地区增加军费开支。
有人主张硬碰硬,加大遏制力度;也有人觉得对话比对抗靠谱点。2021年,七国集团搞了个“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想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基建融资,对标咱们的“一带一路”,但推进得慢吞吞,到现在也没啥大动静。
美国智库的警惕,归根结底是中美博弈的逻辑。他们把咱们的发展看成威胁,但咱们心里清楚,自己的路是和平发展,不是要跟谁抢地盘。报告里那种“围棋威胁论”,其实反映了美国对自身霸权衰落的焦虑。咱们没必要跟着他们的节奏走,而是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事。
发展中国家挺欢迎咱们的投资,觉得填补了西方援助的空白。比如非洲国家,铁路通了,货运快了,日子也好过了。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对咱们的警惕加深了,推出了不少制衡措施。但话说回来,2023年中美在气候变化上的对话恢复,不也说明合作还是有可能的吗?美国智库看得重,咱们得看得清,自己的棋得自己下。
中美博弈的未来走向: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平衡
棋走到现在,中美博弈的未来是个大话题。大西洋理事会报告出来后,美国那边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想加军费,有人想搞基建计划。但咱们这边也没闲着,继续推进“一带一路”。
未来这盘棋竞争肯定少不了。中美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上的较量还会持续。美国担心咱们的经济网络威胁他们的地位,咱们则要面对他们的遏制压力。比如贸易限制、技术封锁,这些都是棋盘上的硬招。但合作的空间也不是没有。2023年中美气候对话的重启,就是个信号。全球性问题,像气候变化、疫情防治,没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咱们跟美国在这上面有共同利益。
发展中国家希望咱们多投点资,多修点路;欧美国家则想拉更多盟友,平衡咱们的影响力。但咱们的立场很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管美国怎么看,咱们的目标没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管棋局怎么变,咱们得继续走自己的路,把“一带一路”做扎实,把多边主义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