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往窗台一压,财神爷追着送钱花!”
“左手搂着‘福禄’葫芦,右手甩开‘搬砖’苦瓜——打工哪有不疯的?盘个葫芦乐开花!”
求财运?挂葫芦!想躺平?盘葫芦!这届年轻人对葫芦的痴迷,就是主打一句话——“葫芦在手,快乐我有”!
在青山湖街道相府社区的农家小院里,手艺人周冰就把葫芦玩出了“新花样”。初见周冰时,她正专注地伏案工作。暖黄色的台灯光线斜斜地洒落,将她的侧脸镀上一层光晕,也照亮了她手中的葫芦。她右手握着牙机,细小的针头轻轻划过葫芦表面,发出细微的嗡嗡声,不知不觉中,一道道精美的花纹在葫芦上悄然绽放。
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招福纳禄的象征,代表着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而且它肚子大,能容下世间诸多美好,就像一个装满幸福的宝葫芦。”不同于传统葫芦手工艺制品,周冰创作的葫芦作品兼具传统寓意和现代风格,更加俏皮,是年轻人的“菜”。
“你看,这个葫芦的形状就像一个可爱的鸡腿,我就根据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在上面雕刻了‘加个鸡腿’几个字,很有趣味和活力;这个葫芦和往常的不太一样,它是上面大、下面小,所以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倒福’,寓意着福气满满;这个则是适合小孩子玩的拨浪鼓葫芦,抓在手里摇一摇,充满童趣……”周冰娓娓道来。在她看来,传统手工艺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让年轻人喜欢,这门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周冰其实是“半路”学习手艺。如同大多数女性一样,她的人生轨迹也是从工作到结婚生子,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只是,当生活重心转向家庭的那段日子里,她的世界被柴米油盐和孩子的欢笑、哭闹填满,内心深处却始终藏着一份对传统手工制作的热爱。而她与雕刻技艺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十几年前,周冰在临安城区的街头,偶遇一位石雕店的老师傅。当时他正手持一把专业工具,在石头表面轻轻雕刻着图案,师傅专业的动作,吸引了她驻足。老师傅见她看得入神,笑着问她是否想学。就这样,周冰开始了她的雕刻之旅。老师傅教会了她一些基本的操作后,便将一块方形的石头交给了她,让她打磨成圆形。
“雕刻三分靠技术,七分靠耐心,这是一门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手艺。”在随后的日子里,老师傅倾囊相授。周冰也牢记师父的教诲,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中的工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也正是那段难忘的时光,让周冰真正爱上了这门手艺,也为她日后雕刻葫芦埋下了伏笔。
在全职带娃的那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冰在抽屉里发现了朋友送的几个小葫芦,灵机一动,用原先刻桃篮的工具,简单雕刻了几道花纹,随后编上棉线,不仅可以用来盘玩,还可以当挂件。这些作品一经展示,便受到了亲友的一致好评。
有了第一次雕刻葫芦的成功经历,周冰便一发不可收拾。葫芦渐渐不够用了,她便在网上四处搜寻,从最普通的葫芦到造型奇特的异形葫芦,从小巧玲珑的迷你葫芦到硕大饱满的巨型葫芦,她都一一收入囊中。再后来,她索性将自家院子里的一间空房改造成了工作室。如今,她的工作室里充满了葫芦的气息,墙上挂满了各种形状的葫芦,有的已经雕刻完成,有的还在等待她的创作,角落里则摆放着各种工具:牙机、大小不一的刻刀、刷子、编绳、颜料等。
今年“五一”期间,周冰带着葫芦作品在花间里正式“出道”。虽然是第一次摆摊,但短短五天时间,她就卖出了一千多个葫芦作品。从孩童到年轻人,再到年长者,各个年龄段的顾客都有。“葫芦不够卖的时候,我就现场制作,来个‘现做现卖’。”周冰笑着说道。
葫芦的火爆,也让周冰更加自信了。除了在工作室“埋头”创作,她还积极参与社区里的各种活动,将葫芦雕刻、拓鱼等传统技艺分享给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让小小葫芦激活更多人的艺术DNA……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