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也被称之为“古稀之年”,以上是说能 这样的年纪,是非常少的。
还真别说,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一直都是养尊处优,衣食无忧的,但是活到70岁的也少之又少。
虽然在现在,七十岁的老人很常见,满大街都是,在农村更是一抓一大把,并且很多的老人70岁了,身体依然还很硬朗。
到了这个年纪,对于子女来说,都是想着好好尽孝,平时给买点好吃的,逢年过节了送点礼物。特别是在生日的时候,更是不会缺席。
然而很多的老人,越是年纪大了,就越不喜欢过寿,还有不少老人甚至害怕过寿。如果你要问什么原因,他们就会说“七十不过寿”。
确实在我国民间,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乍听之下,有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可细细探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古人对生命、健康与家庭的深刻思考。
这句俗语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至今仍被一些老人遵循呢?
“七十不过寿”,直白地说,就是人到七十岁,不适合大张旗鼓地举办寿宴庆祝生辰。
在传统观念中,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杜甫曾在诗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足见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实属不易。
而寿宴本是喜庆热闹之事,古人却认为,人至暮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生命愈发脆弱,过于喧闹的场面可能会惊扰到老人,影响其身体健康。
同时,“满招损,谦受益”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办寿宴易被视为张扬炫耀,恐遭天妒,带来不祥,这种说法虽带有神秘色彩,却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命运的敬畏。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愈发不愿过寿,背后有着诸多现实原因。从健康角度来看,寿宴往往意味着要招待众多宾客,老人需要长时间应酬,招呼亲友、接受祝福,过程中难免疲惫。
频繁的寒暄、长时间的站立或坐着,对于身体本就虚弱的高龄老人而言,是不小的负担,很可能引发身体不适,甚至诱发疾病。
这个办过喜事的应该最清楚,这个是非常劳心伤神的事情,有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去考虑,特别的费神,可以说心理上的累,远远超过身体的累。
而老年人了,越是年纪大了,就越容易累,身体抵抗力也差,这样很容易就诱发一些其他的身体疾病。
比如在寿宴上,老人为了尽地主之谊,忙前忙后,休息不足,血压升高、心脏不适等情况时有发生。
从心理层面分析,随着年纪增长,老人对生死看得更透彻,也更加敏感。寿宴虽为庆生,但“寿”字总与生命的长度相关联,操办寿宴容易让老人联想到生命的有限,内心产生不安与伤感。
而且,当看到晚辈们围绕在身边为自己祝寿,老人会担心自己的离去会给家人带来巨大伤痛,这种对身后事的忧虑也让他们不愿大办寿宴。
此外,“七十不过寿”还包含着对家庭和睦的考量。一场寿宴,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筹备寿宴可能会造成经济压力。
同时,在操办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因为分工、预算等问题产生矛盾。老人不愿看到子女因自己的寿宴而劳心费力,更不愿家庭因为琐事而产生纷争,所以宁愿低调度过生辰,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安宁。
“七十不过寿”并非毫无根据的迷信,它是古人基于生活经验、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庭的关怀总结出的智慧结晶。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但这份对老人的关怀与尊重,对家庭和睦的重视,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尤其是 有不少的老人,依然是比较传统的,观念方面也很守旧,他们就不太原因过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人的寿辰,我们不妨顺从老人的意愿,选择更为温馨、安静的方式,给予他们陪伴与关爱,让他们在舒适、祥和的氛围中感受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