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金,他从海城的一户贫苦满洲家庭走出,最终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少将。

真正令他被铭记的,并不是那些战功赫赫的日子,而是他晚年在沈阳的一次简单会面。

杨总长带着关怀来访,说的那句:“你年纪大,我去看你。”

——《壹》——

早年与参军经历

赵承金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的一个满洲家庭,家里曾是名门望族,但早已衰败,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没有给赵承金提供太多的优越环境,甚至可以说是艰难度日。



他的父亲,赵德全,曾是清朝的一个小军官,身世显赫,但随着朝代更替,家道中落。

赵德全对儿子赵承金的教育却是刻苦的,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从小,赵承金耳濡目染父亲的英雄故事,尤其是甲午战争和抗日的经历。

赵承金早年聪明好学,生活虽然贫困,但他并不抱怨。

正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下,赵承金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参军,才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

1917年,赵承金通过父亲的介绍,进入了东北军。

他成为了一个勤务兵,服役于东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当时的赵承金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士兵,却有着不甘平庸的雄心。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很快被提拔为中尉,开始在部队里担任更为重要的职务。

从副官到连长,再到营长,赵承金一步步走向了军官的位置,这一切,仿佛天命般的安排,让赵承金的命运从此与战争紧紧相连。



赵承金并没有满足于仅在军官岗位上有所成就,他想要做的不仅是一个安稳的军事官员,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独立和强大贡献力量。

在战争的硝烟中,他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贰》——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再一次踏入了中国的土地。



赵承金作为一名已有一定军职的军官,深知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他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带领部队参与了多场战斗。

尤其是在冀中人民自卫军的建立中,赵承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赵承金带领的冀中人民自卫军,从几个连队起步,逐步发展壮大,每一次的扩展,都伴随着无数的战斗。

在冀中平原的战斗中,赵承金没有丝毫畏惧,他带领的部队一次又一次突破敌人的防线,打出了属于他们的名声。

有一次,在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时,赵承金亲自带领部队发动反击。

那是一个昏暗的夜晚,日军悄悄接近了赵承金驻守的阵地,赵承金感知到敌人的接近,他立即决定带领战士们突破包围。

他指挥得极其果敢,在敌人陷入混乱之时,迅速展开反击,敌军死伤惨重,最终被击溃。

随着抗战的深入,赵承金不仅是一个指挥官,他逐渐成为了冀中人民自卫军的象征,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抗战精神的化身。



每次战斗后,他总是带着部队去清理战场,安慰伤员,收集情报,绝不容忍任何战友的懈怠。

随着战局的发展,赵承金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他所领导的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劲旅。

赵承金对部队的严格要求,也为他赢得了上级和战友的高度评价。

解放战争的到来并没有让赵承金松懈,在东北战场上,赵承金的部队多次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每一次的战斗结束后,赵承金都会亲自前往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他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赵承金无愧为战士们的楷模。

在沈阳的解放过程中,赵承金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带领部队参与了多次剿匪和防御任务,最终成功帮助解放军顺利进驻沈阳,为中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叁》——

建国后的领导与奉献

19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此时,他接到指示,前往中朝边境集安,担任江防司令员。



集安是一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的地方,控制着抗美援朝物资的输送,这个角色对于赵承金来说,不仅是一次军事任务的挑战,更是对他领导能力的全新考验。

当赵承金到达集安时,他立刻着手展开工作。

他指挥的部队主要负责防守重要桥梁和保障战时物资的运输,每一次的任务都至关重要,集安的防守形势复杂,敌机常常出没,气候也时常变化。

他亲自带队巡逻,检查防线,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保持警觉,他清楚,这样的防守任务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一旦有任何疏漏,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在这个时期,赵承金不仅在前线指挥得当,还在物资保障和后勤支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运输线路的规划,还是物资的分配,他总是亲自参与,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没有漏洞,只有将后方保障做得万无一失,前线战士才能在最艰难的情况下继续作战。

1954年,赵承金调任热河军区司令员,热河地区,地处战略要地,局势复杂。



赵承金接到新的任务时,深知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热河,他不仅要面对周边敌对势力的威胁,还要加强地方士兵的建设和战斗力。

赵承金严格要求部队的纪律,着力改善士气和军队作战能力。

他注重对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建军初期,时常强调“全军为民,百姓为先”的理念,战士们敬仰赵承金,不仅因为他的军事能力,更因为他为人民所做的事。

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赵承金使得热河军区逐渐发展壮大,部队的战斗力也在不断提升。

他不仅赢得了上级的赞许,也深得人民的拥护,他关心每一个战士的生活,常常为大家准备食物和必需的物资。

无论什么时候,赵承金都把部队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了真正的“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1955年,赵承金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不仅是对他过去战斗经历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工作的期许。

——《肆》——

赵承金与杨得志的情谊

1960年,他因身体原因从辽宁省军区第一副司令职务上离休,时年仅50岁,这一安排在军队中较为罕见,主要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健康问题。



赵承金与杨得志在抗战后期同属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司令员,赵承金为其下属,尽管战后两人分属不同战区,但杨得志始终对赵承金一家给予特殊关照。

1970年代,赵承金夫妇曾多次赶赴济南、武汉等地探望时任济南军区和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杨得志则利用疗养机会专程赴东北探望赵承金,并赠予礼物。

1981年,杨得志任国防部长期间,借长春阅兵之机赶赴沈阳探望赵承金,见面之后却得知赵承金患有白内障,便主动联系北京专家为赵承金治疗。

赵承金赶往北京就医时表示应该登门感谢,而杨得志却说:“你年纪比我大,理应我去看你才对。”

当杨得志亲自登门探望,两人长谈40多分钟,杨得志还特意询问赵承金生活是否困难。

此后,赵承金参加了辽宁省举办的老年大学,这里不仅有书法、气功、保健等课程,还有不少老年人热衷的兴趣活动。

赵承金成为了这所大学最年长的学员之一,虽然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但他依然坚持上课,专心听讲。



他那种不畏艰难、不放弃学习的态度,深深感染了许多学员。

赵承金不仅关心军事,也关心国家的发展,他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回顾自己参军以来的点滴,尤其是那些艰难的抗战岁月。

他的回忆录成为许多人学习的教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88年,赵承金被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勋章,这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高褒奖,这枚勋章代表了国家对他所有贡献的认可,也标志着赵承金在军人中的崇高地位。

1990年,赵承金因病去世,享年89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