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所坚定打着“反卷”旗号,比起成绩更在意学生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的高中,居然在全市139所中学中“杀出重围”,夺得了2024年增值性评价进步率第一名!她究竟是何方神圣?
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的这份榜单上,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不仅位居第一,进步值还高达11.34,与第二名的6.1拉开了距离。众所周知,增值性评价是将一届学生入学时分段和高考后分段对比,如果高分段增加,低分段减少,即是进步率提升。可以说,增值性评价最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
不仅如此,学校第一届(2023)、第二届(2024)高考纯文化生本科率均位居龙岗区普通高中前列,最高分数超本科线173分,优秀毕业生学生被吉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名校录取。
这所学校究竟有何秘诀?对此,大事君深入探访了这所致力“反卷”的学校,揭开她“低进高出”的密码。
从“垫底”到“领跑”
学生人均一部“逆袭剧”
如果逆袭有段位,德琳的学生绝对是“国服级别”。三年前,这里的学生大多拿着“中考低分体验卡”:443分的公办高中最低录取线都够不上,有人甚至自嘲“开局一把烂牌”。可三年后,这群“小透明”直接杀疯了——
● 中考低于公办线(443分)的学生中,高考超本科线30分以上达128人,人均进步值拉满;
● 纯文化生本科率连续两年稳居龙岗区TOP阵营,最高分超本科线173分,堪称“逆袭天花板”;
●艺术生更是全员起飞:音乐、舞蹈生100%升本科,美术、书法、传媒生85%上岸,直接打破“艺术生文化课不行”的刻板印象!
这里没有“天选之子”,只有“逆袭剧本”的大规模产出。
魏金凯同学就是典型代表。2021年暑期,他遭遇了中考“滑铁卢”,499分的成绩让他无缘公办高中,不知未来要何去何从。后来,熟人推荐了新建正好满一年的德琳高中。这所新学校以强大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抓住了他的眼球,最终,他选择了德琳学校。
“在德琳,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赛道。”魏金凯同学经过自我评估,选择了日语。三年之后,他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以高考历史类586分、日语126分的成绩被深圳大学会计专业录取,直接上演“翻身爽文”。
回母校宣讲的魏金凯同学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2024届毕业生黄鑫晶同学中考411分,实现文化课逆袭,最终高考总分497分,超本科线103分;中考仅278分的2023届毕业生李文越,因选择日语和美术,以521的高分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在德琳,没有一条赛道是死胡同”,成为这所学校的硬核标签。
“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教师需要为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升学图纸。”德琳学校教学处主任刘文的一句话,道出了德琳教育的核心理念。
面对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学校从入学起便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升学路径:英语薄弱者转向日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文化课困难者尝试“小语种+艺术”组合。这种灵活的形式让许多在中考中受挫的学生重燃希望。
在德琳,许多学生或许经历中考的失利,但都能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拿到属于自己的逆袭剧本。
师资天团+课程黑科技
精准拿捏学习“痛点”
“教师强,成绩才能强”——德琳高中深谙此理,配备的专职教师210余人,10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60%以上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校以资深教育专家为核心管理团队,以骨干教师为主力,以名校毕业研究生为生力军,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
数学组
语文组
英语组
物理组
化学组
历史组
政治组
生物组
地理组
日语组
西语组
美术组
音乐组
德琳教师团队
德琳高中校长常强调:“教师成长一分,学生受益十分。”学校九门学科骨干教师均具备三届以上高考备考经验,通过“师徒结对”制度,青年教师与带过高三的老教师结成对子,迅速掌握教学精髓。
学校建立起集体备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教研机制,要求教师每月研读教育专著、两周做一套高考题,并定期开展专项技能比赛,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始终处于动态提升之中。此外,德琳教师每年外出参访名校,如赴衡水中学、厦门一中、精英中学等名校交流,学习借鉴名校教育教学经验。
教师聆听名师讲座
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之下,老师们精雕细琢每一堂课,不仅站稳讲台,更是站好了讲台。
作为文科类年级第一名,高一(1)班的李亚同学表示,德琳老师的特色教育让自己受益良多。语文老师潘志伟的课堂风格切换自如,从天文聊到地理,从诗歌聊到哲学,最后完美回归到课堂,让同学们连连惊叹;地理老师谭新亮会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举例讲解,“谭老师在教农业这一专题时,就拿我家乡陆河的特产青梅举例。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让我们特别有参与感,对知识的体会更深刻了。”
但光有“神仙教师”还不够,德琳的课程设计更是“精准拿捏痛点”:
● 英语拖后腿?直接换赛道!日语、西班牙语高考平均分比英语考生高30分,学生直呼“真香”!
● 文化课吃力?小语种+艺术组合破局,专业与文化课双线并进,实现“两手抓,两手硬”;
● 艺术生焦虑?校内一站式搞定,三年系统课程设计,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拒绝“顾此失彼”。
多语种是德琳的一大特色,学校现有英语、日语、西班牙语三门外语教师,均为硕士学历,且大多拥有母语国家留学、教学经历。其中日语和西班牙语实行“一班一师”制,从零基础开始教学,契合高中生认知特点。
好的规划加上强有力的执行,双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魏金凯同学在选了日语后,学习上一直难以突破,对此,日语老师王妞妞为他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每日督促他做习题、背单词,最后他的日语在高考中取得了126分的好成绩,成为了提分最高的科目。
这种“把钢用在刀刃上”的智慧,让德琳高考外语成绩连续两年稳居龙岗区前列。更令人惊叹的是,选择小语种的学生不仅外语成绩突出,其他学科也同步提升。
从老师到“老铁”
花式教学让学生越学越“上瘾”
除了高学历、高学力,“高共情力”也是德琳老师必备的条件。学校重点推行“赏识教育”治愈学生心灵,“我们要求老师每天至少表扬3名学生。”德琳高中校长说。在日常的教学中,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只表扬不批评”,让学生从“怕老师”变为“亲其师”。 教师团队还通过共情培训,学习用“母亲般的关怀”理解学生需求。
黄鑫晶同学回忆到,自己艺考完回到学校,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当时难以找回学习的状态,是日语老师梁琳及时给予了她坚定的指引,“当我们处于原地踏步或者瓶颈期的时候,梁老师都能察觉,并给予我们鼓励。”
黄鑫晶同学
在老师无微不至的支持下,黄鑫晶同学很快振作,并不断鞭策自己,利用跑操前的时间背单词、放弃傍晚回宿舍的时间在教室写作业,每天晚修选一科专攻,一边巩固擅长的科目,一边拎起薄弱科目。在这一阶段,学校多次颁发的进步奖、成绩优异奖也不断鼓舞着她,让黄鑫晶同学的纯文化分数从300分出头提高到高考的469分。
“坚信每个孩子天生好学”是德琳高中校长一直秉持的教育观念。德琳尊重并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
“进步之星”颁奖现场
家长钟玲女士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孩子回到家不太愿意和我们讲话,但在德琳近三年的生活让她变得自信阳光,现在不仅在学习上变得主动,回家后还会主动分享在学校里的收获、谈未来的发展方向。”钟女士的女儿丁梦瑶正在读高三,不久前在表(导)演专业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正信心满满地冲刺高考。
“老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才是高效课堂。”刘文主任说。德琳把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严格控制在20分钟内,剩余时间用于问题导学、小组讨论和达标检测。这种模式倒逼教师精研教学内容,将“灌输式课堂”转化为“问题解决场域”,学生学起来更有参与感。
而当别的学校还在探索如何将AI融入教学,德琳早已整上了“科技与狠活”:
● 希沃平板实时“开天眼”:同步传屏无延迟,后排学生也能接收高清教学课件!
● 线上线下贯通教学:课后智能推送“专属题包”,知识点掌握度、错题类型一键生成“学情报告”。
此外,学校还会各种花式“整活”:4月的“数学节”用孔明锁、幻方游戏激发思维, 5月的“科技节”以实验探索替代枯燥公式……原本有学生认为数学是“噩梦”,没想到在玩着九连环的时候悟透了数列规律,这种“寓教于乐”的轻松学习模式让学生越学越“上瘾”。
吃好、睡好、再学好
家校最强“铁杆同盟”实力护航
当别人还在“填鸭式”教学时,德琳直接甩出王炸——“闭环学习法”:计划→预习→上课→复习→训练→检测→总结,七步形成“学习永动机”。不熬夜!不补课!不刷题!真正实现“轻负担、高效率”。
“刚进入德琳,严格的作息是最让我忐忑的。”起初,黄鑫晶同学无法适应德琳早6点起床跑操、晚上不到10点半强制熄灯睡觉的制度。然而,这些曾被视作“束缚”的规则,在三年后成为她最感激的部分。“我不仅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在高三冲刺阶段,足够的睡眠让我的头脑始终保持清醒。”
学生晨起跑操前读“即学本”
魏金凯同学也深有同感,在德琳,7.5小时的夜间睡眠和1小时的午休让他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睡足觉,精神充沛后,我发现自己听课更专注,晚修时的学习效率也有了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地安排了午后、睡前冥想时间,让学生们从紧张的课业中暂时脱离出来。晚间还会播放“流水”“雨声”等白噪音助眠乐。高二(3)班的徐梓寒同学特别喜欢这一放松方式,“看完即学本后进入冥想的状态,听着音乐心灵都被净化了。”
“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先吃好、睡好、运动好,最后才是学好。”刘文主任说。德琳农场专供食堂的新鲜蔬菜保证着学生的营养;准时熄灭的宿舍灯光,修复着青少年普遍缺失的规律作息。
此外,德琳还为理想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完备的设施条件,学校配备70间智慧教室,包含AI自修室、物化生实验室以及多个学科专属教室等等。艺术专业的学习空间同样高端,配有1200㎡的美术学习空间、260㎡的舞蹈房、208㎡的书法教室、4间音乐教室、53间琴房、2000㎡传媒教学场地等等。
美术教室
舞蹈教室
书法教室
传媒教学场地
琴房
不只是学校,德琳家长们也竭尽全力贡献力量。家校关系被德琳定义为“铁杆同盟”,在高考冲刺阶段,很多学生家长自发带着零食水果和生活用品前来学校的爱心驿站,为高三学生应援。黄鑫晶同学的妈妈余女士就是积极参与者之一,“她几乎每天都去爱心驿站报到,和其他家长一起到宿舍楼帮忙打理内务、在食堂给我们打饭。”家校坚定的双重支持,也让德琳学子在追梦路上一直信心满满。
德琳高中的成功,在于将教育回归本质——尊重成长规律,唤醒内在动力。当其他学校在“卷成绩”时,德琳选择“卷健康”“卷品德”;当外界焦虑于分数排名时,德琳坚持“睡眠比刷题重要,心态比分数珍贵”。这一“反内卷”的从容,恰恰成就了学生的厚积薄发。
正如德琳学校高中校长所言:“教育不是逼孩子成为‘做题机器’,而是让他们带着健康的身体、温暖的心灵和清醒的头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作者:vesper 陈乏术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