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一定会遇到那些对你冷漠、不尊重你,甚至谴责你的人,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对待你,很有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答案。

当被别人错误对待或者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都是想通过沟通、驳斥来打消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你只需要去理解一个名叫“镜子效应”的心理学知识,它能为你带去新的打破“成见”的思维方式。



镜子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库利首先提出了“镜中自我”的概念,也就是后来的“镜子效应”。

所谓镜中自我,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在多数时间下,都是来源于他人给我们的反馈。

打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比如,从小你身边的人都说你是一个坏人,那时间一长,你也就很有可能自己就把自己当成坏人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在强调要从小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因为只有周围人都向我们反馈正面、有爱的信号,我们才能成为善良的人。

说白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几乎都是来源于镜子里的自己。而那个向我们呈现“自我”的镜子,就是身边的人。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也就能理解那些让我们觉得“他好像讨厌我”的人,他们给我们的反馈,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



就是说,在你认为别人讨厌你的时候,你也在自己讨厌自己。

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轻而易举地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的。

你为什么不怪他人眼光不好?一定要觉得他人讨厌自己?

这种心态就是你通过他人的行为否定了自己,也就是“镜子效应”的一种体现。



生气有用吗?

通过镜子效应你应该要洞悉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别人不尊重你的时候,你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找原因”并不是让你去琢磨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伤害到他人,而是一种“自省”;

我是不是不尊重自己了?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我是不是太不自信了。

在别人否定你的时候,你还要跟着别人否定你自己,这未免有些太残忍了。



就像之前,某带货网红的“眉笔事件”,他说让咱们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好好工作,工资涨没涨。

我们要听他的吗?

也许我们确实要反思,但绝对不是反思自己“工资涨没涨”,而是反思我们为什么要根据,他可能说的时候都没过脑子的一句话来反驳我们自己。

我们还要反思为什么那么在意他人的目光。就算我没认真工作,那又如何?

结论就诞生在这里。



面对他人的指责,生气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先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建立一个足够坚韧的壁垒;

不让别人拽着我们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内耗。

荣格就给我们输出过这种“不聚焦视线于我们自身”的观念:“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待他人阴暗面最好的方法。”

因此,在别人不尊重你的时候,愤怒一定不是你最先要给出的反应。



自己劝自己

生活里太多东西让我们疲惫、烦躁,有时候可能只是别人随口一句,就能让我们困惑好久。

之前我和男朋友参加音乐节的时候,大歌星上台之后乐迷们就挤在一起,他也和一位女孩挤在一块。

女孩有些烦躁,问我男友挤什么。



他也是一肚子委屈,他也是被别人挤到才碰到了那位女孩子。但女孩貌似不认可男友给出的理由,甚至还拉了一下胸口的衣服。

就是这个细节让他在事后非常愤怒,跟我吐槽了好多次:“拿我当什么人了!我女朋友就在我怀里,我会去揩她的油!”

每次听他吐槽,我都觉得他好焦急地想打破那位女孩给他的偏见,感觉他巴不得把那个女孩叫出来当面对峙。

我当时就跟他讲过镜子效应,劝他不要依据别人的反馈来否定自己。

当然我们都心知肚明,我劝他是没有用的,只能给他带去情绪价值。能让他真正走出“自我误解”的,只有自己劝自己。



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镜子效应就是别人给你的印象反馈到了你的身上。

愤怒不能带来实际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裹挟着你去同别人发生争吵。

那走出误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看镜子!

这跟我们照镜子是一个意思,你觉得镜子里的自己不好看,打碎镜子是没有用的,抠掉别人的眼睛也没有用。

你只有先不去看,然后去减肥健身,去买好的护肤品,保持健康的作息,甚至是去做医美来提高颜值。



再说直白一点,我期望我们都通过了解到镜子效应之后,利用它让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自我否定。

就像弗兰克尔说的:“人类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对自己的态度。”

加油,我们都值得被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