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年前,马桥文化的陶片在沙冈镌刻下第一缕炊烟,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将上海的文明史向前推演约两千年——“海纳百川”的精神火种在此点燃。
随着马桥遗址的发掘,一件件历经风雨的“宝藏”破土而出,诉说着历史变迁。5月18日起,“如果马桥宝藏会说话”系列,为您揭开马桥遗址文物的神秘面纱。
第一期揭秘的是:鸭形壶
简介:陶鸭形壶是马桥文化特有的器形,因为器体一侧凸起上翘,形似鸭子丰润的尾部,所以考古学者形象地称之为“鸭形壶”。
大家好,我叫“鸭形壶”
20世纪50、60年代
上海马桥遗址发掘工作启动
直至1994年
我从地下被挖了出来
刚从土里出来的我
十足是一个“灰头土脸”的丑小鸭
好在考古爷爷给我精心“梳洗”
让我的“绝世美貌”再现人间
作为陶器家族的一员
我是由陶土制作成形
后经烧制而成
根据质地,我们马桥文化陶器家族
分夹砂陶、泥质红褐陶、
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四系
其中,泥质红褐陶数量最多
我的身高大约10厘米
肩上附半环形扁鋬(pàn)
肚子扁鼓
身体一侧凸起上翘
形似鸭子丰润的尾巴
为了提升美观度
我的颈部和腹部往往拍印纹饰
由于陶质的不同
所以我拥有不同的颜色
灰陶云雷纹鸭形壶
然而,我可不是空有美貌
我的功能作用也不可小觑
根据考究
我不仅可以用来装水
也可以是一种盛酒器
甚至是一种祭祀用品
可以说,我们陶器家族的出现
促进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提高了人类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
作为马桥文化中
特有的器物
鸭形壶不仅数量多、变化规律清晰
而且我的出现
丰富了陶器的制作方法
红陶云雷纹鸭形壶
也许你可能会疑惑
为什么我长得那么像鸭子?
有考古爷爷们考究
是由于长江中下游自然环境
比较适合水鸟的生存
鸟类数量多、种类丰富
长期生活于此的先民
对鸟禽产生崇拜之情
于是就把鸟的形状融进陶器的制作中
令人高兴的是
在全国各地
我有好多“亲戚”被发现
除了上海马桥遗址
目前已报道的鸭形壶出土地点还有
江苏吴县澄湖遗址、浙江嘉兴韩家浜、
江山肩头弄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
黑釉硬陶鸭形壶
当今考古发掘的材料已经证明
古代先民们异域迁徙的例子很多
正因如此,诸考古文化之间
才得以广泛的文化交往
密切的联系,多方面的影响、吸收
最后发展为中华民族
光辉灿烂的文化
仿鸭形壶青瓷文创产品
如今,现代马桥人发挥聪明才智
仿制出鸭形壶文创产品
瓷质光洁细腻,造型优美流畅
我从一只灰头土脸的“丑小鸭”
华丽变身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供稿:区文旅局、马腾平
资料来源:《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鸭形壶》 (原载《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马桥文化探微》《追寻马桥文化》
编辑、初审:高淑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