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它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其总面积为18.59万平方千米,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现有常住人口5834万人。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黄河中游,它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其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千米,辖10个地级市,现有常住人口为3953万人。从上面湖北省与陕西省两省的邻省数量上来看,湖北省只有6个,而陕西省高达8个,湖北省的邻省数量比陕西省少2个,为什么湖北省是“九省通衢”而陕西省却不是呢?
发出为什么湖北省是“九省通衢”而陕西省却不是的疑问的是一部分对“九省通衢”这个概念不太熟悉的北方省份的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九省通衢”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九省通衢”实际上是形容“四冲六达”的大路,它并不是特指某城市或省份。它最早指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滕县:公元1595年,滕县当地为了纪念南北官道修通而留下有碑文: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后《政学录》有记载:“顺治十八年二月台臣刘源浚疏称河南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开归一路达于江浙闽粤诸省,由怀庆一路达于秦晋蜀诸省,自许州而南一由南阳之叶裕等州县。
“九省通衢”后来为什么变成了形容湖北省会武汉市交通发达的代名词了呢?其实“九省通衢”最初指的不是武汉,而是而是山东省的滕州。《滕县官道碑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滕县系九省通衢,势洼,道路偏陷,遇阴雨,客几乎断行”。到了清代之后,但凡是地处位置要冲、交通便捷的枢纽地区就都可以被称为是“九省通衢”,这个“九省”也并不是具体数量的九个省,是因为古人所称的“九”数字代表是最大个数,就是最多的意思,比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九天”指的是九重天,寓意天的最高层。但武汉市的“九省通衢”之名却是真正的名副其实,我们来看看武汉明清时期怎样通达九省?
历史上的武汉这座城市的崛起是以水运起家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其全长6363千米,它的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汉江是长江上的最长支流,其干流全长1577千米,流经陕西与湖北两省,最后在湖北省会武汉市投入到了长江的怀抱里。在那个没有飞机、火车、汽车这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水运是那个年代的王者。那个年代,武汉地处中国两大江河的交汇处,可以借用长江、汉江两大江河通过洞庭湖的江湖水运交通的互通便利,可以直接通达九个省份。
历史上的武汉是怎样乘船通达九个省份的呢?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至巴蜀,东下到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也就是说武汉直接乘船可以溯长江而上,可以一路通达巴蜀之地,甚至延伸至遥远的云南东北部。而顺长江而下,向东航行,则可抵达繁华的吴越之地,最远可至富饶的江苏地带,向南经洞庭湖与相关河流可到达湖南与广西。所以说历史上的武汉“九省通衢”并不是虚指,而是实指。那么,历史上其实还有许多类似于武汉这样的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为什么它们的“九省通衢”之名却被逐渐地淡化了呢?
这是因为武汉市的“九省通衢”之名已经是家喻户晓,提起“九省通衢”这个概念,大家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武汉这个城市。武汉市的的“九省通衢”之名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它是与地理位置、水运交通、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相关联的,而它与湖北省周边只有6个邻省以及陕西省周边有8个邻省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况且,虽然陕西的邻省有8个,比湖北省多2个,陕西省也有黄河、渭河和汉江这些大江大河,但黄河与渭河它们根本就没有通航能力,而且湖北省位于中国经济版图的中央,陕西省偏向西北,所以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现阶段,湖北省的“通衢”能力还是高于陕西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