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傍晚4点左右,日本埼玉县三乡市一条普通市道上,大约十名刚放学的小学生正排着整齐队伍回家。他们戴着黄色通学帽,肩背书包,在夕阳下的身影拉得细长,一如往常。


然而就在这样平和的日常中,灾难以一种极不寻常的方式突然闯入。


一辆灰色的SUV从右方小路转入,没有减速,没有鸣笛,径直冲向孩子们的队伍——撞倒了4名日本小学生,随即是一阵慌乱的尖叫、哭声与刹那间的沉寂。


车子停了一下,两名成年男子径直从车中下车,一人穿白裤,一人穿黑T恤、司机剃着光头。据现场目击者描述,他们走向孩子群中,低头合掌,连连致意,说着“对不起,对不起”,但事后据孩子们说司机说的时候还带着笑着的表情。


“车停在这儿太碍事了,我们把车挪一下。”他们转头对周围围观的大人这样说着,语气平和,态度还算礼貌。没想到下一秒,礼貌消失。


两人重新坐上车,猛踩油门扬长而去,留下一群受伤的孩子和一地错愕的附近居民。这场事故,在几分钟之内,从一起“交通事故”变成了重大的“肇事逃逸”。


案发地点距离三乡JCT不到1.5公里,街口就是当地的小学,每日有数百名学生走过。


四名小学生中,一人右腿疑似剥离性骨折,其余三人也不同程度受伤。


由于事发时正值放学高峰,已有不少家长与路人聚集,多段行车记录仪与手机画面均清晰记录下事故现场与逃跑过程。


第二天下午,案件就有了突破!警方根据沿线摄像头一路追踪,在距离现场两公里外的一栋三层老式公寓楼下找到了那辆涉事车辆——一台售价起步800万日元以上的路虎卫士,右前方留有擦撞痕迹,疑似撞击后擦到墙面。


与此同时,车主身份也很快被确认——42岁的中国籍男子邓洪鹏,一名在三乡市打零工的建筑拆除工人(「解体工(かいたいこう))


据警方透露,邓某并非立即落网,而是在事故发生四天后的18日早上8点,主动前往埼玉县内的某警署说明情况。在一番问讯之后,警方于中午前将其正式逮捕,理由是“涉嫌过失驾驶致人受伤”与“交通事故逃逸”。


在接受调查时,邓洪鹏承认自己确实撞了人,却否认“肇事逃逸”之说。他向警方辩解:“我下车道了歉,小孩还说‘没关系’,我才离开的。”


这一番说辞显然难以让人信服,一个成年人撞倒4名小学生后,仅凭一句“没关系”就放心离开现场,而且也与视频记录中“慌忙逆行逃逸”的行为存在出入。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自首”,但真相可能并不那么简单。警方早已掌握车辆信息,锁定了宿舍地点,对疑似同车的中国男子也展开了问询。在舆论和证据双重压力下,邓某的“自首”更像是“被迫现身”——不是出于悔意,而是无路可逃。


在日本法律中,真正意义上的“自首”要求在警方尚未识别前主动坦白,并全面承认罪行,才能作为酌情减轻处罚的条件。

依据《刑法》第42条:

“犯人が自己の犯した罪を捜査機関に自発的に申告したときは、その刑を減軽または免除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但邓某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一标准,还有待司法机关判断。更何况,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近年来在日本本就趋于严惩,即使构成形式自首,也未必能换来宽大处理。


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中,警方也正在确认车上另一名中国籍男性是否涉案。这起肇事逃逸的事故震惊了整个日本,在华人圈中引发热议。


也引发了更深一层的社会讨论:在日本,随着在留外国人口的增加,涉及“外籍人士”的交通事故与执法案例也时有发生。


部分声音呼吁对外国司机的驾照切换制度加强管理,对“外免切替”(外国驾照换日本驾照)的审查更为严谨;而也有人担心,这样的事件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对在日外国人的刻板印象,乃至激发某种舆论对立。


事发后,当地小学紧急发布通知,提醒家长务必亲自接送孩子,并表示将加强上下学路线的安全巡逻。一位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日本母亲说:“孩子平时他总说不用接他,今天却自己开口让我去学校门口等他。”


原本,日本社会一直珍视孩子们能够独立上下学的传统,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安全的体现。


但如今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这种“理所当然的安心”开始动摇。未来会不会家长们也不得不每天驱车接送,才觉得心安?谁也说不好。


希望这类悲剧不再重演。也愿每一个走在放学路上的孩子,都不再需要勇气,只需要阳光、伙伴和一条真正安全的归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