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正改变时代的力量,未必是年轻的身影。
一项让美国、俄罗斯这些军事强国连续折腾了几十年的科技难题,被中国的一位八旬老人拿下了。这一幕,对普通人来说,既新鲜又带点亲切,就像小区里那些多年不见的老邻居,突然给大家带回了让人踏实的好消息。
放在全球科技舞台上,这事算得上罕见。过去不少高精尖技术,几乎都是欧美科研机构掌控,中国人一直努力追赶。可偏偏是这次,一个在南京住了一辈子的老人家,用了一生时间,默默啃下了世界都觉得“没谱”的硬骨头。
一、
南京,六朝古都。每到早晨,菜市场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年纪大的叔叔阿姨们边挑菜边聊天,这些年家长里短多,科技新闻却少。可去年冬天,“王泽山”的名字成了社区里不少人嘴里的新鲜事。
“听说了吗?咱南京理工那老王又获奖了,好像是解决了全世界都啃不下的难题。”
“八十多岁了还不退休,天天折腾那些炸药,换咱早歇了。”
“人家有那本事,外国专家都服气。”
这些聊天不是调侃,而是真心的佩服。实际上,王泽山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没两样。他住的还是几十年前分的楼,出门买菜、散步都打招呼。可一进实验室,他立刻就变成了“火药专家”。冬天实验室暖气不给力,王泽山常戴着围巾,手里还握着笔和本子。偶尔遇到老同事,总是热情寒暄,从不端架子。
有年轻人好奇:“您都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了,怎么还这么拼?”
王老笑呵呵:“我会的就这么点,要是我不琢磨火炸药,这一生就白过了。”
其实,他骨子里的那种踏实,是东北人、老军工身上的共同气质。
1935年出生在吉林市,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很早就跟他念叨:“你是中国人,记住自己的根。”小时候,日本人占着东北,街上老百姓过得提心吊胆。这种童年经历,让王泽山早早生出了“强国强军”的念头。
二、
时间推回到1954年,19岁的王泽山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的“哈军工”)。那时的中国,国防薄弱,大家都抢着报海军、空军、通信等热门专业。班里只有他一个人主动选了火炸药方向。
有人笑他:“搞火药多辛苦,没啥名气。”王泽山不在意,“国家缺啥,我就干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决定了一辈子只钻一件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建设刚起步,科研条件特别艰苦。实验设备是自己动手改的,资料大多靠翻译外文书。因为火炸药危险性高,很多人害怕靠近,他却天天在实验台前忙。最早那些年,王泽山几乎每个月都要跑边疆试验基地。零下三十度的内蒙古,风吹得脸生疼,拍试验照片得靠“捂着镜头”,火药点火的那一刻,大伙都提着一口气。
实验室外,生活更是清苦。为省钱,他常常中午只带个馒头就着热水。那会儿,国内搞火炸药的几乎都被派到工厂、部队一线。王泽山却不觉得苦。他说:“谁让这是冷门专业,只有咱坚持,才能有人做。”
八十年代中期,国外火炮技术大爆发。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联合攻关,试图解决“模块装药”技术。说白了,就是让火炮“吃”什么样的火药,能打多远、打多准,随意切换,一种装药顶过去几种。这在当时,全世界都没搞定,谁搞成了谁就是顶尖。各国投入巨大,结果研究卡在理论和实际之间迟迟突破不了。
中国当时正忙着追赶世界潮流,大家都觉得能做到国外八成水平就很厉害了。王泽山偏不服气。他和团队废寝忘食搞理论、做实验,反复试错。最难的时候,试验失败一连串,厂里的技术员都劝他:“咱按部就班就行了,别非得冒风险。”但王泽山执拗:“国外解决不了,我们偏要闯一闯。”
最终,经过二十多年的磨合,他带领团队在“远程等模块装药”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中国火炮装药变得更智能,射程提高、适应性增强,过去世界五强搞不定的难题,咱中国人自己啃了下来。这一成果获得了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外媒体都报了。
可王泽山的生活,却一如既往朴素。获奖时,穿着旧西装,领奖后就直接赶回实验室。奖金发下来,他又悄悄全部捐给了南京理工大学,成立奖学金,鼓励更多青年专注科研。
三、
王泽山的成就,并不是一天两天的偶然,而是数十年日复一日的坚持。身边的老师、学生都说,王院士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事,就没白活。”
1990年代初,他带队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难题。国外的做法大多是把废弃炸药深埋或销毁,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王泽山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多家工厂,从实验室到工地,一遍遍试验。他们想出了新的分离提纯办法,把废炸药变成可用原料,既安全又省钱。这项技术让中国成为世界少数能高效循环利用火炸药的国家,还能给国家节省下不少钱。
他的第二个大突破,是解决了火药“低温感”问题。打个比方,东北的冬天、南方的湿热、沙漠的高温,都会影响火药性能。过去炮弹在极端气候下容易失灵。王泽山连续五年扎在实验基地,冬天在内蒙古、夏天到西北高原,带领团队反复测试。他提出“燃烧补偿”理论,发明出全新配方的火药,不管多冷多热都能稳定工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火炮的可靠性。这项成果同样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
许多学生后来回忆:“王老师脾气不大,话不多,但凡有一点不懂,他都能细细讲明白。有些试验失败,大家泄气,他就说‘不要慌,咱再试一次。’”
这些年来,他一共培养了上百名硕士、博士。有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火药、兵器行业的中坚力量。即使到了八十多岁,他依然坚持每年去野外试验基地,亲自带着年轻人做项目。很多媒体问他,为啥还不退休。他说:“只要我还能走动,这些事就还需要我多看看。”
老一辈人总说,国家富强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服输的劲头。王泽山就是那种“认准一件事,一辈子干到底”的代表。在他身上,你能看到最实在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