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kyra点地梅
玉渊潭公园的花鸟园林之盛,一年四季几无闲时,五一前夕,紫藤接续樱花、又是一个人头攒攒的周末……
报名了期待已久的自然之友植物导赏活动,和老师、队友们一道开启了“胜日寻幽”的旅程。
导赏现场-衔羽/摄
围着一树金银忍冬,雪鸮老师先是为大家讲解了“藤本”与“木本”的区别,也提及北京公园里金银忍冬结出的红色果实,在漫长的秋冬季是鸟类最喜爱的口粮——忍冬的果实有浓重的苦涩味道,但鸟类却并不以“味觉”评判食物……话题延展开去,并非鸟和昆虫取食的植物,人类都可以一尝——许多鸟和昆虫会因应不同植物、演化出独特的取食策略。
就像一种叫做“锚阿波萤叶甲”的鞘翅目昆虫,会以“画圆圈”的方式去吃有毒的海芋叶子——它以口器划出一个个圆形区域,切断叶脉、以阻止毒素输入;反过来,它打出的这一个个小圆洞,也能帮助增加叶片的透水性与排水能力……
观察植物-咖喱呐/摄
看,大家正蹲低身子围看一株爬满了蚜虫的泥胡菜——这是一株相当挺拔健壮的植物,顶着辨识度极高的紫色蓬蓬头花朵,几乎我也要把它当作在北京周边山野里见过的蓟类或漏芦的近亲……其实,这是城里很常见的一种杂草,而最有趣的是它对黑蚜虫的超强吸引力,以至于保留果园、田间的泥胡菜也就等于转移了蚜虫们的注意力,可以保护目标植物不受蚜虫侵袭。
图中植株挺拔并有紫色花瓣的为泥胡菜,衔羽/摄
在泥胡菜周边,仅仅一围树根的区域里,荠菜、蛇莓、婆婆纳、附地菜、独行菜、夏至草、黄鹌菜、蒲公英、有拗口名字的尖裂假还阳参等不同形态的草花们,密密斜斜,交织成片。
左图:蛇莓-麦子/摄
右图:附地菜-衔羽/摄
再一抬眼,老师为我们继续讲解:构树、白蜡树和坡地上散缀着的野生枸杞……构树树皮上此前从未注意,有隐隐的斑点花纹;“白蜡木”(古书里的“梣”)居然是因为能吸引“白蜡虫”、分泌出大量的蜡质而得名;公园里散有野生种类的枸杞,它们可能会结出橙红色的果实……
观察白蜡树-衔羽
一路往前,车前草、益母草、地黄、半夏,这些来自《本草纲目》里的植物也一一登场。
左图:地黄-麦子/摄
右图:半夏-柠檬/摄
植物是安静的,但它只是不“说话”,若是两年生植物,头一年长出的叶子与第二年长出的叶子形状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基生叶与茎生叶也可能不一样。一株植物的历程书写在它的外部形态里,需要耐心鉴识。而它是本土抑或外来引进的,也决定了它会如何影响微妙的小环境、会引来哪些昆虫(不同的昆虫分泌不同的物质,也会吸引不同的鸟类或其他捕食者)。所谓“生态”从来就是这样丰富复杂的立体、联动。
初次参加自然之友植物会组织的野生植物导赏活动,让我印象深刻并有所收获,非常感谢老师和志愿者们娓娓的分享与细致的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