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妹妹朱佳荟这回算是把“保送风波顶上了热搜,浙江大学这块金字招牌、运动健将这个老生常谈的门槛,还有全国网友的显微镜,这三样东西一碰撞,舆论场直接炸锅,争议点一个接一个,大家伙都盯着问,凭啥她能进浙大,这事儿到底公不公平,说白了,这不是普通的体育特长生走流程,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谁都知道浙大每年招的保送生有限,运动项目里排球、篮球、足球这种“三大球又是稀缺资源,能走到这一步,朱佳荟这个名字天然就自带流量和争议,大家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她姐姐朱婷是中国女排当之无愧的顶流,带过冠军、打过硬仗,妹妹这回搞出大新闻,谁不多看两眼
问题来了,朱佳荟到底凭啥能被保送,网友们扒数据扒履历,发现她2024年12月才拿到“运动健将称号,官方说她符合条件,按规则是没毛病,浙江大学的录取标准里,排球项目只要“运动健将就行,不看具体比赛成绩,这点说实话有点像“制度漏洞,但也不是她一个人的专利,问题在于她的比赛表现有点说不过去,2023年U16全国赛,河南队第9,她场均得分0.8分,2024年全国锦标赛更夸张,只替补上场1分钟,发球失误就被换下,这是不是主力、是不是核心一看就明白,运动健将的评定标准里,明确要“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前8名主力队员,她这履历硬塞进去,球迷看完只能说一句,咱也不知道咋评的
再看河南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这边的说法,都是按流程走的,地方局只能申请,国家体育总局来审批,考虑成绩、名次、队内角色这些,按理说该严就严,该放就放,问题是谁来把关,队里主力都拿齐了健将名额,替补也能顺带“薅羊毛,这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操作空间,毕竟竞技体育就是看成绩,主力替补一目了然,运动健将不是班干部,不能靠排资论辈
另一个槽点是院校选择,河南女排的段梦可也是运动健将,结果被保送到河南大学,朱佳荟却能进浙大,这里头有落差,网友立刻开始“对喷,说是“朱婷加成或者“资源倾斜,浙大体育部招生简章写着“近三年比赛成绩,朱佳荟2024年全锦赛数据栏还空着,怎么看怎么像是“量身定做,再加上2024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新出的文化考试办法,突然加了“北京、上海等重点中学毕业生优先条款,朱佳荟恰好“踩点毕业于北京101中学,这一连串巧合,难怪网友们觉得“此情此景,巧得有点过分了
再说文化课,朱佳荟学习成绩据说一般,月考数学常年不及格,但排球特长生2024届高考平均分412分,浙大运动训练专业录取线385分,低分高就不是秘密,政策摆烂有余地,她只要过及格线,保送就能稳稳进,不得不说,这个门槛对普通考生来说确实有点“降维打击,球迷看到这,心里肯定有点不是滋味,毕竟体育特长生本就有政策照顾,真有实力没人说啥,问题是规则到底是不是为“天赋异禀而设,还是给了关系户钻空子的空间
还有培训机构这事,北京某机构直接宣传“冠军子女集训营,课程里有“特招面试技巧,朱婷的照片都印出来了,这种操作放在商业圈是正常,但放在体育圈,尤其是和高考强相关的保送名额绑定,球迷看了肯定觉得膈应,家里有资源、认识人,连特招流程都能提前操练,普通体育生哪来这待遇,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攒着就容易成舆情爆点
回头说,运动员保送本来是给那些拼出成绩、拿下荣誉、能代表国家和学校的年轻人开绿灯的制度,运动健将本来应是荣誉的象征,但现在这个评定流程,主力替补都能“薅,比赛也能“刷,本来好好的激励机制,变成了利益分配场,球迷能不火大吗,尤其是对比国外优秀运动员的选拔和升学,咱们这边还在为名额“内卷,看着就心累
不过冷静看,朱佳荟事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既然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大学都公示了流程,评定上没“甩锅空间,大家有质疑是好事,说明社会关注度高,倒逼体育管理部门完善规则,补漏洞,毕竟运动员保送不是朱婷一家人的事,谁都有资格争取,只要你真有实力,谁都得服气,现在这种“打擦边球“钻空子的现象,不止朱佳荟,未来还会有,制度透明、评定科学,才能服众
说到底,朱佳荟能进浙大,规则没问题,执行有争议,球迷的火气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整个体育特长生体系的一个大问号,运动健将到底是“拼命三郎的标签,还是“关系户的入场券,浙大是不是“特权加成的舞台,这些问题不问出来,制度就没法进步,网友“点赞回怼,讨论得激烈,不是坏事,关键看后续怎么改,怎么查,别让体育精神输给了“操作空间
结尾再说一句,体育特长生的路很难走,真正拼出来的运动员值得更高的平台,政策给通道没错,但底线必须守住,否则一出事就是全体背锅,这场关于朱佳荟的争议,不只是她个人的考试,更是体育管理层的“公开课,希望以后能多点“拼实力,少点“玩规则,让真正的“健将站在聚光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