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随着全国多地小学陆续公布秋季招生计划,一组数据引发社会热议:2022年全国小学招生1701万人,2023年暴涨至1877万人,2024年的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

短短三年间,招生人数如同坐上“过山车”,这场“断崖式”波动背后,已经不只是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严重,更隐藏着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



2022年1701万人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小学迎来1701万名新生,乍一看比起去年也只是少了81万,变化并不大。然而,若回顾前几年的数据便会发觉,这已然是幼儿园招生人数连续数年下降之后的结果了。

之前一直降,如今依旧在降,更有意思的是,许多家长发现班级里同龄孩子的出生日期跨度比往年更大,说明存在家长故意推迟孩子进入小学的情况。



按照时间推算,2016年是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第一年,新生儿数量达1786万,较上一年增加131万。

但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当年9月1日前未满6周岁的儿童需延迟入学。这意味着,2016年9月至12月出生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在2023年入学。

孩子上小学的年龄一般都一样,前后差不了一岁,可2022年的实际入学人数比起2016年出生人数少了85万,足见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健康的担忧,主动选择推迟入学。



这种无法预估的入学时间,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矛盾愈发明显,某些重点小学因为报名人数的减少,选择拔高招收指标,而后又因报名人数的增多导致家长挤破了头。

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小学因为招不满学生,不得不将多个年级合并在一个教室上课。

小学阶段的缩水不仅体现在学生数量上,像那些招不满学生的学校,在恶性循环之下师资水平以及口碑下滑,导致逐步消失。



与报名人数减少形成反差的是,学校硬件设施逆袭升级。校舍面积扩大,体育器材达标率超97%,教师也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简而言之,学生少了之后,教育资源越来越卷。

人口减少导致基本盘收缩,学校想要招生就只能内卷,比校舍环境、比教资力量、比谁的名气大,而这也在无形中扼杀了三四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甚至出现了老师比学生多的奇观。

没办法,谁都不想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不论花多少钱也要努力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进而加剧了资源错配的畸形教育体系。



2023年1877万人

2023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飙升至1877万人,较上一年增加176万,增幅达10.37%。这一数字不仅创下近十年新高,更让许多教育工作者直呼“意外”。



参考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3年全国小学招生1877.88万人 比上年增加176.5万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主要与两大推力有关。

首先是各地为应对生育率下滑,推出了各项鼓励政策,比如延长产假、发放育儿补贴等措施,短期内刺激了部分家庭的生育意愿。



这批适龄的新生儿中,部分家长因为疫情的影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智力开发存在担忧,所以选择推迟孩子入学。

一位家长在网络上就曾表达过自己的担忧,孩子从出生到走路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疫情原因导致幼儿园也没去上过,十分担心他上小学之后适应不了。

以上情况并非孤例,这批本该在2022年就进入小学校园的孩子,再推迟一年后于2023年报名入学,成为了全国小学人数飙升的一大助力。



除了推迟入学的学生外,2023年部分地区特意放宽了入学年龄限制,允许身体发育完全符合入学条件、智力发展正常的儿童“提前入学”。

以前的小学入学标准非常严格,有着苛刻的年龄限制,但为了照顾部分特殊儿童,部分地区颁布了这一政策。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允许儿童提前入学,那自然会有不少家长将其解读为“抢跑机会”,自己孩子年龄比起同班同学更小,说明更聪明。而即使入学后出现不适应,年龄的优势也能让其拥有“复读”补救方案。

于是,不少本该在2024年入学的儿童,在家长的决定下,提前于2023年入学。



2024年1616万

当2023年的招生数出现好转之后,人们都迫不及待的期盼着2024年,但现实却打了所有人的脸。

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锐减至1616万人。相较2023年,减少261万,降幅达13.9%,低于2022年,创下近十年新低。

前文也曾提到,在2023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中,有部分本应于2024年入学的儿童。受抢跑政策影响,2024年的招生数量有所减少。



但无论怎么计算,这都不会导致2024年招生人数减少261万,归根结底,还是人口减少所导致。2024年入学的孩子主要对应2018年出生人口,而这一年新生儿数量仅为1523万,较2017年锐减200万。

更严峻的是,2020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又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生育率更是惨不忍睹,新生儿数量跌破1000万,相较于2018年的1523万,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一。

按照这个趋势,到了2026年将会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关门。



结语

婚姻成本高昂、教育投入巨大,使得不婚不孕、晚婚晚育渐成主流。招生数据的起伏,直接反映出我国人口问题。

从鼓励生育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们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不过,人口下降也并非全然是坏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