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赶考途中上演七分钟生死救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姜昭鹏为救同学错过了职教高考语文科目考试。2025年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称,将启用副题安排其参加考试。
一场七分钟的生死救援,让职教高考考场外上演了更深刻的价值观考试。姜昭鹏因救助同学错过考试时,教育部门启用备用试卷为其单独补考的决定,不仅是对个体善举的守护,更是对教育公平的深层诠释。这个充满人性温度的处理方案,揭示了规则与善意共生共荣的深刻命题。
规则从来不是冰冷的铁幕,而是承载社会价值的容器,北宋名臣包拯在"铡美案"中冒死抗旨,为秦香莲主持公道;明代王阳明在平定叛乱时,以"良知"突破军令常规。这些历史镜鉴告诉我们,真正的规则精神不在于机械执行,而在于守护更本质的公平正义。
就像美国大法官卡多佐所言:“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当救助生命与考试制度相遇时,教育部门选择用备用试卷维系考试公平,既避免了善行受惩的道德困境,又通过标准化流程维护了制度刚性。
这次补考安排彰显了制度设计的智慧,启用从未使用过的备用试卷,在时间、空间、监考流程上完全遵循标准化考试要求,既给予姜昭鹏公平竞争的机会,又未破坏考试纪律的严肃性。这让人想起英国“伦敦地铁罢工案”的经典判例:当罢工导致考生迟到时,法院判决考试机构必须提供补考机会。这些案例共同证明,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刻板的程序正义,而是让每个努力者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展现自我。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构建善行激励的良性循环,当“扶不扶”成为社会之问时,姜昭鹏的义举与制度回应形成了正向激励闭环,见义勇为者不因求助行为而丧失自己的权益。
就像新加坡对见义勇为者授予“公共服务星章”,德国《好撒玛利亚人法》免除施救者后顾之忧,这次补考安排实质是制度对善行的温柔托举。它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善举不会因规则陷入困境,良善之光照亮之处,必有制度保障如影随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当姜昭鹏说出“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少年热血,更是教育应当培育的价值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但真正的好规则应该饱含人性的温度。
这次破例补考恰似制度体系预设的“安全阀”,在守护程序正义的同时,为善意的生长留出了空间,让规则因包容善意而更显庄严。这或许正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样貌:规则与善意彼此成全,共同构筑起坚固的公平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