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当三野10兵团以雷霆之势解放厦门后,金门这座面积仅150平方公里的海岛,立刻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这座形似哑铃的岛屿,东部多高山,西部多丘陵,北岸琼林至古宁头一带的黄白色沙质硬滩,本应是理想的登陆地点。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里即将上演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登陆战。
一、战前态势
国民党方面,汤恩伯紧急调集第20兵团驻防金门。这支由高吉人中将指挥的部队,包括第5军、第25军等精锐力量,总兵力约2万人。他们依托岛上地形,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并得到海军"太平号"等舰艇的支援。
解放军方面,三野10兵团将攻金任务交给28军。这支由萧锋代军长指挥的部队,刚刚经历福州、漳厦等战役的胜利,士气正旺。但隐忧已经显现:渡海船只严重不足,征集来的船工缺乏战斗经验,部队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登陆作战训练。
二、鏖战三日
10月24日深夜,第一梯队三个团9000余人分乘300余艘木船启航。由于组织混乱,船队在航行中即遭敌炮火袭击,队形大乱。25日凌晨,部队在古宁头一带强行登陆,虽成功夺取滩头阵地,但船只因退潮全部搁浅,被敌军悉数摧毁。
失去退路的登陆部队,在251团团长刘天祥等指挥下,与七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26日,弹尽粮绝的官兵退守古宁头村,用刺刀、石块继续抵抗。当夜,刘天祥在最后通话中高呼"新中国万岁",随后带领残部发起最后一次冲锋。
三、战后反思
这场持续56小时的战斗,解放军损失9086人(其中牺牲5000余人),是解放战争中罕见的重大失利。究其原因:
轻敌冒进‌:被连战连捷冲昏头脑,低估海岛作战难度
准备不足‌:船只、船工、训练均未达到登陆作战要求
协同失调‌:陆海空三军缺乏配合,指挥通信不畅
作为前线指挥的萧锋将军,这位12岁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在战后主动承担全部责任。他从副军职连降四级,却始终心系牺牲将士,抚养战友遗孤30余人。1991年临终前,将军仍念念不忘金门之战,叮嘱后人要铭记这段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金门战役虽然失利,但解放军将士展现出的英勇无畏,永远铭刻在军史丰碑上。这场用生命书写的悲壮史诗,成为我军研究现代登陆作战的经典案例,也为后续解放沿海岛屿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粟裕大将后来总结:"金门之败,胜读十年兵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