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半个多世纪前的结婚证、一枚珍贵的旧徽章、泛黄的老车票、“电匣子”收音机、斑驳的粮票、老式缝纫机……这些颇具年代感的物品,见证并记录着一个时代。大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小到家庭生活、个人命运,反映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治愈心灵的暖心故事。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上游新闻、小红书今起联动推出《民间博物志》系列报道,寻找个人、家庭收藏的“老物件”,讲述背后承载的时光记忆。

第一期,来看一张62年前的结婚证背后的甜蜜故事。


“那个年代,结婚其实没那么多的轰轰烈烈,但只需要两人各自的姓名和年龄,就是两个人的一辈子……”结婚证,这一小小的证件,承载了无数人的爱情与生活。最近,来自福建福州的周小姐在小红书上展现了自己外公外婆60多年前的结婚证,也翻开了外婆与爱人那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回忆。


留存60多年的结婚证已然隐隐泛黄,但在外婆林奶奶看来,这不单单是张纸,更似乎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名字写错的爱情

“我外公家里很穷,外婆家里很多兄弟姐妹,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周小姐一开始并不理解这样的爱情,只是因为两人都想成家,最后却能走一辈子。


图说:老两口与周小姐合影

1963年,19岁的林奶奶与25岁的黄爷爷到当地婚姻登记点,各自提供了名字和年龄,就成了夫妻。

在50、60年代,结婚的象征往往是简朴的生活用品。林奶奶和黄爷爷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只热水瓶、一个脸盆,便算是见证两个人的爱情与承诺。

“由于那个时候文化程度受限,我们一家人至今都没有查到他们名字中间的字到底读什么。”老两口的后辈拿出老的结婚证,通过网络和字典,最终得出的答案是,老两口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写对,就把结婚证领了。


下左(一)林奶奶

平凡的60年

黄爷爷一开始在部队工作,后来与林奶奶到一家厂里当起工人,和大多数人一样,生儿育女,成家立业。

“我小时候最爱去外公外婆家,外公会更内向一点,却默默无闻地把家务活全部承包。”周小姐看来,这或许是外公对外婆的一种偏爱,而外婆,总把最好吃的菜,夹到外公碗里。

周小姐慢慢理解,在乎对方,原来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左(一)黄爷爷

“相比现在,那时候的爱情真的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更多的是陪伴和平淡,但这种陪伴,却似乎更扎根到彼此的心里。”

周小姐也开始明白,爱情或许就如那张60多年前的结婚证,简单,却恒久。

平淡、宽容、厮守就是他们的故事

后来,家人们想给老两口补拍婚纱照,遗憾的是,黄爷爷突然病重。

“2023.12.16,这一天,我没有了外公。原本已买好了17号去看外公的车票,却在前一天凌晨四点多得到了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周小姐的日记,记录了一场离别。


周小姐说自己做好了生死离别的准备,却低估了思念的力量,晚上看见外婆躺在床上手握着外公常用的手表默默哭泣,抚摸外公生前爱听的收音机……

“拿着外公外婆60多年前的结婚证,现在我慢慢明白了这样一张名字都没写对的结婚证,为何能走了一辈子。”


那个时候,经济条件有限,人们的婚礼往往没有奢华的装饰,更多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真诚。而平淡、宽容、厮守,就是林奶奶和黄爷爷60年的故事……

一纸婚书见证时代变迁

一张结婚证,是爱的见证,也反映时代变迁。

我国婚姻登记制度几经变革,结婚证的模样也多次“改头换面”。

不同时期的结婚证书,质地、样式、图案、内容都不一样。民国时期的婚书,大多用红纸墨书。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色彩浓郁,类似于奖状;70年代的结婚证上印有毛主席语录;八九十年代的结婚证统一换成了红本子,也小了很多。

每一张结婚证书的背后,都记载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也见证着越来越方便的婚姻登记服务和社会治理的进步。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受访者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