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剧《大小谎言》里,由女神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妈妈,给我印象深刻。奶奶想争夺双胞胎儿子的抚养权,儿子们看到妈妈疲惫又痛苦,于是跟妈妈说:“妈妈,我们可以保护你!”
妈妈说:“你们是孩子,你们不需要保护妈妈。妈妈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保护好你们。”
上法庭之前,儿子们对妈妈说:“如果你需要,我们可以跟法官说,我们不想要奶奶,我们要跟你在一起。”
妈妈说:“你们不需要为我考虑,法官问你们什么,你们如实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好。”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妈妈的界限清晰。她不是完美妈妈,她困在一个家暴的婚姻里,她也会情绪失控,痛苦无力。
但是她始终坚持,成年人的事情成年人解决,绝不让孩子卷入。因此,她是我眼中的完美妈妈。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天生的,但边界却不是。很多时候,父母因为太爱孩子,或者太依赖孩子,不知不觉就模糊了界限。结果,爱变成了负担,亲密变成了控制。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问题,再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如何避免“越界”。
小美是个高中生,成绩优秀,性格开朗。但最近,她变得越来越烦躁,甚至开始逃避回家。原因很简单——她的妈妈太“关心”她了。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会追着她问:“今天上课听懂了吗?”“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甚至连小美的社交账号,妈妈都要一一检查,生怕她交到“坏朋友”。
小美觉得妈妈根本不信任她,而妈妈却委屈地说:“我这是为你好啊!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这种“关心”让小美喘不过气来,她开始对妈妈撒谎,甚至偷偷删掉聊天记录,只为了保留一点自己的空间。
这个例子里,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忽略了孩子的边界。小美已经是个高中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隐私需求,而妈妈却依然把她当成一个需要时刻监督的小孩子。这种“越界”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小美,反而让她感到压抑和反感。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1. 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隐私权。比如,孩子的日记、手机、社交账号,都属于他们的私人空间。父母不应该随意翻看,更不应该以此为借口监控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2.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很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做决定,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选什么专业。这种“包办式”的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父母可以给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应该交给孩子。
3. 分清“关心”和“控制”
关心是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控制是问:“你为什么没考第一名?”关心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感受,而控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父母要学会区分这两者的区别,别让“关心”变成孩子的枷锁。
4. 允许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但实际上,孩子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包括说“不”。比如,当孩子不想参加某个兴趣班时,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
而做到这一切的核心,黄导说是我们明白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孩子教育,是父母教育,教育就是以孩子为中心,陪伴孩子建立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自动自发,我们始终在让家长明白,孩子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强迫、更不需要打压,他需要的是陪伴和欣赏,需要的是和他内心情感、情绪和认知有连接和共鸣的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线太松,孩子会感到被忽视;线太紧,孩子会感到窒息。只有找到合适的距离,才能让爱流动得更加自然。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爱。这样,家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温暖而自由的港湾。